陶行知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教师是启迪学生心灵的引路人,一位优秀的教师是促使学生们走向五湖四海的生涯摆渡人。
北京中医药大学年优秀青年教师开始评选啦!一起来领略我校25名优秀教师候选人的风采吧!
1.王雪茜(中医学院)
(向上滑动启阅)
王雪茜,女,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具有北京大学医学部细胞生物学专业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双博士学位,自年7月开始在我校中医临床基础系任教。忠诚于*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严于律己,以伤寒、金匮、温病经典为源泉,滋养教学、科研并行发展。既能夯实基础,根植教学;又能紧跟前沿,创新突破;更能承古纳新,服务临床。工作12年来取得突出成绩,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优秀青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中青年创新人才等称号。
1.笃信躬行,传道受业解惑,精勤不倦
作为教育部*大年式教学团队骨干教师,校级优秀主讲教师,候选人一直扎根教学一线,圆满完成了《温病学》、《金匮要略》、《中医经典导读》等研究生、本科生教学任务,年均授课近学时,评教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与我院众多教学名师共同参评,近三年平均评教成绩在中医学院位列第十。
①立德树人,勤求博采,提升教学质量
候选人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综合目标,不断努力实践。课堂上、校园里、诊室中,她温谦儒雅、严谨好学、以身作则,视病如亲,帮助学生树立济世救人的远大理想,明确医术精湛、医心诚恳的可贵和必然。荣获北京中医药大学校级优秀班主任称号,所带班级被评选为校级优秀班集体。此外,候选人师承伤寒,先后执教于金匮和温病,全面掌握学科经典知识体系和内容。坚持问题引导和情景还原式教学法,使学生体悟从外感到杂病、从汉代到明清,经典思维和方证传承与发展的脉络,掌握经典思维的精髓。在她的课堂上既有中医文化自信的传达,有临证知识的讲授,收到良好成效。获校级优秀主讲教师称号。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讲课比赛全校特等奖,中医高级组一等奖。年成为教育部首批“*大年”式教学团队骨干成员,排名第3。
②人心向学,努力尝试,拓展教学手段
为适应培养方案改革需求,候选人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工作。努力融入新媒体,建设中医经典实训平台。获批实训平台内涵建设教改课题1项,平台设备已启动招标。此外,将前沿的科研动态和个人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激发学生对中医研究兴趣。吸引本科生及长学制学生7人参与课题组工作,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中标北京中医药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项。研究生培养注重强化科研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2名博士分别任职于浙江和成都中医药大学;6名硕士就职于临床一线和医药管理部门,为社会输出了一批高层次中医人才。任教以来共主持教育课题2项,发表教学论文5篇。年作为第4完成人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及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参与编写教材3部,副主编1部。
2.明理索证,潜心科学研究,创新发展
为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候选人紧跟科技前沿创新、发展,探索经典方剂效应及物质基础。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3项国家自然基金,2项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3项省部级课题,及3项校级课题。作为主研人员参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经方现代应用的临床与基础研究”。作为第二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先后参与2项项目及14项省部级以上项目。出色完成2项国家级、2项省部级课题结题,研究围绕经方、验方药理机制与物质基础研究和名优中药的二次开发逐步深入。
发表SCI收录文章35篇,第一作者8篇,通讯作者8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篇,第一作者15篇,通讯作者20篇;获批3项专利。曾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科学技术三等奖。
3.承古纳新,促进学术发展,服务临床
候选人系统总结“燕京刘氏伤寒学派”流派学术经验,继承先贤成果,参与组织出版“燕京刘氏伤寒流派“学术经验著作11部,获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类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图书类)二等奖。发表流派学术思想相关论文45篇,彰显流派应用经方治疗内、妇、儿科疾病的卓越成效及特色,扩大了我校伤寒团队在学术界的影响。基于此,候选人被同行推选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联经方专业委员会会常务理事,获得岐*中医药传承发展奖”。此外,积极服务社会,多次参加北京卫视养生堂栏目普及中医知识。到边远地区义诊、送药,并坚持3年下基层社区门诊工作,平均每周服务患者约80人次,福泽病患。年国庆期间被评选为“首都先锋志愿者”,参与国庆庆典活动。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候选人总结新型冠状病*肺炎不同分期的证候特点和动态演变规律,于年3月第一时间发表新冠病例验案论文2篇,为揭示新型冠状病*肺炎病机,凝练辨治该病临床思维提供了宝贵参考资料。为中医药进一步指导临床实践,抗击新冠肺炎做出了一定贡献。同时基于此申请新冠校级重点攻关课题1项,获得资助。
中医传承“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我一直在努力。
2.高琳(中医学院)
(向上滑动启阅)
作为一名中医学院方剂教研室一线教师,我从事方剂学教学工作已满17年。教学是最平实的岗位,但又是学校最重要的基础。教书育人,始终是高校最需要完成好的历史使命。作为教师,如何能无愧于这个岗位,完成好教书育人职责,是每一天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1.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思*元素融入课堂
《方剂学》面向全校各专业、各学制学生开设课程,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结合学生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法、课程重点、前沿拓展及考核方式等进行调整。
中医、针推等临床专业教学重点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通过模拟临床辨证论治过程,强化学生分析、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中药专业的学生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突出方剂主治证-功效的整体辨识,融入现代药理及化学研究进展,服务中药学方向学生未来药物研发需求;非医学专业学生则以方剂配伍思路为抓手,培养建立学生的中医思维,渗透中医文化。
针对《方剂学》教学内容中涉及到整体论、系统论、平衡理论观点,以及相反相成、因势利导等带有优秀传统文化智慧的课程元素,以及方剂所涉及的历史人物成才故事、制方经历等历史素材,进行凝练,有机融入课堂教学,增加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专业认同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多教学模式,师生互动,教学改革经验引入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随着教学学时的压缩,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翻转课堂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日常教学中。利用翻转课堂模式,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使课堂教学时间能有效集中于课程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增加知识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灵活。
SPOC教学模式是近期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受今年春夏疫情影响,所有课程均采用线上授课,使用SPOC混合教学模式,可提高线上授课效率与效果。本学期岐*班的授课中,就大量采用了这种“自学指导+MOOC学习+翻转课堂/问题引导式教学+课后检测”的SPOC混合教学模式,明显提高了教学效率,弥补了线上授课的不足。
教改课程《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Ⅱ》已开设近二十年,其模拟临床辨证论治过程的教学顺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辨证处方能力,在中医实验班的教学中受到学生的欢迎。这种教学方法也被引入到《方剂学》的常规教学中。授课时,改变了传统的药-证-效-理的教学顺序,增强了课堂内容的代入感和学生的参与感,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校教指委专家萧俊平教授多次在我授课的教学班听课指导,对教学效果予以积极的肯定。
3新冠疫情中开展教学,热点问题引入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除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外,将现实问题引入教学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应对现实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根据疫情中中医药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方剂学中解表剂的教学内容,分析中医“规律性与特异性”相结合的辨证论治方式在解决未知疾病时的优势,使学生尽早感受到中医思维的特点和优点,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感。
此次中国应对疫情的成功,也是增强留学生对中医文化认同的重要契机。留学生班中,专门组织了命题论文“清肺排*汤对新冠肺炎治疗的证治机理分析”的写作,促使留学生大量查阅有关清肺排*汤的资料以及相关中医理论和治疗思路,加深留学生对中药抗击新冠疫情的作用与优势的认识和认同。通过论文书写,强化留学生的中医辨治思维,引导其将中国官方推荐的新冠中医治疗方案介绍到生源国亲友中,扩大中医药的影响力。在论文写作期间,有阿富汗留学生专门发信与我探讨他的三位患新冠亲友的中药治疗问题。
4学无止境,注重自我提升,提高教学质量,科研反哺教学
日常工作中通过听讲座、参加培训、进修等方式,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5-.5期间,我于美国德州大学麦戈文医学院访学一年,跟随教授听课并参加实验室研究工作,学习到国外大学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注重学生能力检验的开放式形成性成绩测评方法,促进了个人教学与科研能力提升。
教学相长,授课过程,也是我自身不断成长、提升的过程。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值得去学习、努力提升的空间。希望通过进一步努力,让自己能成为一名更加符合时代发展、学生成长需要的优秀教师。
3.赵歆(中医学院)
(向上滑动启阅)
赵歆,女,年生,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医学七年制(南开班),硕、博士阶段师从陈家旭教授。2年毕业留校,从事中医诊断学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工作。2年至年承担国家级、局级重点学科中医诊断学学科秘书工作。
热爱教学工作,教学成绩优秀,深受学生好评。任教以来,讲授本科生必修课《中医诊断学》《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学》《辨证论治学基础》,本科生选修课《中医诊法研究》课程;讲授研究生课程《中医诊法研究进展》、负责研究生《中医诊断古籍选读》课程。年均学时以上,评教成绩连年优秀,曾获校优秀主讲教师称号,获省部级、校级教学奖励多项,列举如下:
1.年中华医学会全国医学教育技术优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1);
2.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BB网络课程评比二等奖(2);
3.9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全国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奖”特别奖(1);
4.年北京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
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一等奖(2);
6.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讲课比赛一等奖;
7.6年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三等奖(5);
8.年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北京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
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届“杏林杯”创意创新创业大赛银奖(指导教师)
10.校级优秀主讲教师
主讲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望闻问切话中医》;主持北京市中医局中医启蒙教育课题2项;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传播项目1项;主持校级教育课题2项。参加国家理科基地名牌课程建设,参加“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建设,参加“振兴行动”中医临床四诊技能教学培训中心建设,负责中医诊断学精品课程(首批国家级、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平台设计、管理和日常更新,参加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参加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参加各级教育课题多项。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期刊、会议)26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15篇。
主编高教出版社数字课程《望闻问切话中医》,参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国家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中西医结合)并担任学术秘书,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并担任学术秘书,副主编及参编其他教材教辅多部。并积极参加各项教育相关学术交流和培训学习,如年参加“全国课程思*与思*课程建设”高级研修班、“深化师德师风建设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专题网络培训、“远志计划”培训等。
9年受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委托创作国内第一本“给孩子的中医读本”《青少年中医科普知识读本》,该读本于年9月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医药科普图书著作特别奖”。后相继创作了《中医启蒙三字经》《中医健康养生谣》等。9年起在中小学进行中医药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作为最早的中医类校本课程,获得广泛好评。
疫情期间,与湖北一线的毕业生密切保持联系,以专业知识支持其抗疫工作。并在本学期开学后,以情境创设教学法引入抗疫内容,进行专业和课程思*教育。如,课前准备时间,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喜好,播放积极向上的抗疫歌曲;分享中医学院各班学生创作的抗疫视频;学习舌诊部分时,引入真实的疫情舌像与学生共同分析;并请前线毕业生以“普通的小中医”身份在隔离病房录制小视频,鼓励学弟学妹学好中医,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
科研以中医证候生物学基础为主要研究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参与单位负责人参加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参加部局以上课题2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7项,发表论文多篇。科研经历和成果,如肝郁脾虚证、动物模型、亚健康状态等内容紧密结合到课堂教学中。
4.雷海民(中药学院)
(向上滑动启阅)
雷海民,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药监管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中药先导化合物发现与开发岐*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药监局新药及保健食品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市高精尖学科“系统中药学”学科负责人,中国中药协会精准中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时刻以一名共产*员标准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工作一线要求自己,以实际行动践行“牢记使命、不忘初心”的真谛与内涵。在培养学生、教育改革和科研创新方面兢兢业业、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积极作为。日常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
教学方面
自0年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工作起至今,累计教学近学时,多次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培养本科毕业专题生40余人,培养硕博研究生50余人,培养北京市级优秀毕业生5人,自年首次开始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评选,指导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研究生20人次,校级优秀博士论文2篇,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排名第五。作为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获得世界大学生药苑论坛和年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一等奖两项、优秀论文奖和优秀壁报奖等近20项。以通讯作者,指导本科生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8篇。作为指导教师,年指导学生获得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北京赛区一等奖;全国中医药新奥杯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7项,获评北京市优秀指导教师;作为主编,编写《药物化学合成》实验教材,且将“配伍法则-拼合原理”为指导的创新药物设计理念融入本科教学,建立了符合中医药特点、具有北中医特色的《药物化学合成实验》课程体系,科教融合;主编或参编专著2部。
科研方面
本人根据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学业发展需求,建立差异化、层级化学业辅导内容体系等方式,帮助学业严重困难的学生重塑,获得了北京市教育成果二等奖。自工作至今,通过本校“跟师学习制度”、“创新人才实验班”、“学院长学制专业”等不同方式辅导与培养优秀本科生30余人。定期组织学术研讨,在学习、思想、心理、生活上给予学生专业化指导,其中指导的本科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5项,荣获第五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北京赛区一等奖,并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指导教师。指导的本科学生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至今已有12位同学获得创新成果一等奖等各类奖项22次。激发了学生参加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先后有28名学生因具有突出科研成果获得推免研究生资格,保送至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中山大学等多家大学、科研机构攻读研究生。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岐*创新团队带头人,先后主持“国家课题”、科技攻关、科技部重大新药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十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30余项,获得授权10项,其中国际PCT专利3项,国内7项,一项专利实现里程碑式转化。
基于“中药源头创新”思路,在国内外首次提出以“配伍法则·拼合-络合原理”为指导的药物发现模式,融合传统配伍增效减*法则和现代药物设计原理,围绕“中药先导化合物的发现与开发研究方向”,以“西*丸”等经典方药为研究对象,获得新化合物40余个及结构修饰新化合物0多个;集成中药天然寡肽发现、合成和寡肽偶联药物设计,已建立系统的药效组分发现与评价模式。
创新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阐明中药复方功效成分自组装形成超分子,揭示中药复方新型物质基础,诠释中药药性和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以通讯作者在ACSNano(IF=13.9)、ACSAppliedMaterialsInterfaces(IF=8.4)、药学学报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余篇,其中SCI收录40篇;研究成果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资助成果,并被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北京市中医管理局等点评报道。
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方面
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化学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国中药协会精准中药委员会主任委员,每年主办相关学术会议至少5次,引领和指导相关分会发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学校声誉添彩。作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监管研究院和北京市高精尖学科“系统中药学”学科带头人,围绕中药科学监管和系统中药学学科方向形成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近三年为中药学专业认证、中药学一流专业评比、中药学科双一流评估和中药学院60周年院庆的直接领导者之一,亲力亲为,见证并推动了我校中药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一名*员教授,除了教学、科研工作外,还担负起社会服务的职责,积极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参与到科技扶贫中来。利用暑假时间,先后多次深入山东省沂蒙山区、陕西省贫困山区,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为大红袍花椒产品二次开发献计献策。
5.袁瑞娟(中药学院)
(向上滑动启阅)
女,41岁,中药学院中药分析系,副教授,研究生导师,主讲《仪器分析》课程。自7年开始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任教,13年来,认真履行一个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努力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
一、加强道德修养,做灵*导师
作为一个光荣的人民教师,本人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时刻不敢有一丝一毫怠慢,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学习儒、释、道优秀传统文化,时常检讨自己的言行,以德立身,以身作则,传道、受业、解惑三者并驾齐驱,且以传道为首,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治教育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努力争做学生成长路上的灵*工程师。
二、注重心灵陪伴,做良师益友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有了陪伴,教育增添了温度和情感。自成为一个教师起,就以陪伴学生作为对自己的要求,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从年到年,连续六年作为本科生和博士生班主任,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需求、心理需求,为学生排解同学间的矛盾、师生间的误会,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爱戴。
年后,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使我的人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经历过病痛的摧残,经历过抑郁的折磨,但我却为此感恩,因为这场疾病使我有了一颗更加柔软的心、更加怜悯人的心,对学生的全方位需求有了更准确的把握,能够更深入走进学生的心理世界,近年陪伴了多位同学。这些同学中有父母患癌症、有父母离异的、有焦虑症的、有尿*症的,在他们人生中困难的时刻,给予他们物质的、精神的帮助和支持,我深信我的一言一行在他们心中都播下了善良的种子,有一天他们会发芽、长大、结果,把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三、注重教学改革,做探路教师
本人主讲《仪器分析》、《化学分析》、《生物药物分析》等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工作,教学中,认真备课,努力实践启发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理念,课下耐心与学生交流。主讲仪器分析课程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优秀课程、北京中医药大学精品课程,个人曾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
积极探索教学改革,做教学改革路上的探路教师。年,率先探索将BB平台引入教学,主持校级教育改革课题《以素质能力培养为核心基于BB平台构建网络化形成性评价体系-以仪器分析为例》,通过对每章节的内容进行考试测评,实现了课程自动化的形成性评价体系,自年起,所授课程的BB平台多次荣获北京中医药大学BB网络课程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年,个人荣获北京中医药大学形成性评价方案设计一等奖;此外,一直探索实践教学的创新改革,一方面对实验内容创新设计,鼓励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另一方面,对实践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创新改革,让学生准备实验、讲授实验,从设计到实践全程参与,主持校级教育改革课题《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仪器分析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获得学生的一致好评。
四、培养创新意识,做引路导师
作为大学生科研创新导师指导大学生开展科研工作,做好本科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引路人,科研路上的第一任导师。共指导指导本科生获得国家级和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7项,所指导的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核心论文11篇,指导的大学生获北京市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分别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北京市第十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分别获二等奖,第七届“远志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成长路上的一道光,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我愿意继续做这道光,或许光芒四射,或许微弱如蜡烛,但我都会尽心尽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为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全部能量。
6.李强(中药学院)
(向上滑动启阅)
李强,男,教授。年博士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现任中药学院中药化学系教师。任职十五年来,始终坚持一线教学工作。爱国、爱*、爱校、爱学生。
一教书育人、授业育心
我们培养的学生既是中医药事业的未来,也将是祖国及世界健康事业的中流砥柱。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知识点讲授古代、现代、我校中医药名家的实例;讲授学科发展时结合国家发展历程;结合社会中出现的与中医药有关的事件,讲授中药的偏性与正确用药的重要性,及如何正确看待社会言论。期望在讲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学生的心中播下一颗爱国、爱校、爱专业的种子。
二授业解惑、注重素质培养、关爱学生
每一届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都有不同。课堂中与学生的互动及学生表情可反映出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根据不同的学情,每节课前都精心准备教学内容、梳理讲授条理、组织好授课语言,因此每一节课的ppt都与前一年不同。
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应对考试,讲授时的知识点也不只是文字本身,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手段。所以授课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讲授知识点,以工作、科研中的实例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是我授课中比较重视的方法。
根据现有教材引入新知识、新成果的同时也产了一些错误。在教学中,赞扬发现教材错误的同学,即鼓励了认真读书的同学们的积极性,也为自己参与编写下一版教材时改正相关错误做了很好的积累。
中药化学与中药分析都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验课程与本行业生产、科研工作相关性较强。在实验课程中,我多数性况下不直接回答同学的问题,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考虑问题,鼓励、启发同学多思考,推动同学间讨论实验技术和实验结果,以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看问题的科研工作习惯。
除学术外,还关心学生的生活。从经济上帮助家庭困难、家中有变故的学生,耐心开解心理有疾病的学生,积极帮助找工作有困难的同学。
看到学生听懂较难知识点时的喜悦、听到结课时同学们的掌声、收到与学生的合影及照片后的留言——“老师,感谢您的讲授,使我们的学习变得轻松”,是辛苦付出的最好肯定。
三丰富教学手段、积极教改
作为中药学院教指委成员,积极为学院、学校教改建言献策。
年我申请了校级课题《中药分析实验的多媒体制作》。年初新冠肺炎爆发,学生不能返校。在实验课不能亲自动手的情况下,该课题所制作的实验视频成为线上实验授课最有力的补充。
所在的专业中药化学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药化学》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所在团队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此外还承担本科《中药分析学》、《波谱解析》,研究生《波谱解析》等课程的授课任务。
近3年教学评价中,2次全校第一(-17-1;--1),一次全校第3(院系第1)(-17-1)。
参编《中药化学》、《波谱解析》等国家规划教材5部,其中近3年有3部作为副主编。
四注重学术、扩展视野
科研工作以临床需求为目标,主要从事中药干预呼吸窘迫活性物质基础与神经干细胞增殖物质基础的研究。主持与参与国家级课题3项,部级课题1项,与企业横向合作课题3项。作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与国内核心期刊30余篇,发明专利获授权5项(2项第一发明人)。主编书籍1部《新编中药有效成分手册》。
加强课题组内部交流,每月2次组会,听取汇报并讨实验计划与结果。培养其科研思路及技术的同时,也与研究生讨论“我们的科研是为什么人的”这样的话题,引导研究生着眼于学位论文及期刊论文的同时,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