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卧位通气是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合,降低病死率。但我国重症医学医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俯卧位通气治疗依从性不高且缺乏规范化的治疗流程。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制定了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规范化流程,旨在促进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规范化实施与管理,推动俯卧位通气治疗的同质化。
俯卧位通气实施指征的评估1.实施指征:
中/重度ARDS顽固性低氧血症,当呼气末正压(PEEP)≥5cmH2O(1cmH2O=0.kPa),氧合指数≤mmHg时应积极行俯卧位通气。
2.相对禁忌证:
俯卧位通气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证包括:
(1)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2)颅内压增高;
(3)急性出血性疾病;
(4)颈椎、脊柱损伤需要固定;
(5)骨科术后限制体位;
(6)近期腹部手术需限制体位者或腹侧部严重烧伤;
(7)妊娠;
(8)颜面部创伤术后;
(9)不能耐受俯卧位姿势。
俯卧位通气操作规范(一)操作前准备1.评估:
(1)血流动力学:生命体征相对平稳,可耐受俯卧位通气。
(2)镇静状态: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通气时建议深镇静,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4至-5分。
(3)人工气道:确认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管位置,清理气道及口鼻腔分泌物。
(4)胃肠道:俯卧位通气前2h暂停肠内营养的供给,操作前回抽胃内容物,避免过多胃残余量致反流误吸;危重型重度ARDS患者早期置入鼻空肠管。
(5)其他:检查各导管在位通畅,并确认可否暂时夹闭;检查局部敷料是否需要更换;检查易受压部位皮肤状况。
2.物品准备:
翻身单(可承担患者重量且大小合适的单子)、方形与椭圆形泡沫辅料数张、头枕(软枕或马蹄形枕头)、2~3个圆柱形枕头、硅胶软枕数个。
3.患者准备:
(1)确定俯卧位通气翻转方向:根据仪器设备连接及患者体位反转的方便性,决定俯卧位的操作是由患者左向右或右向左进行翻转;
(2)将电极片移至肩臂部,整理监护仪各连接导线,并留出足够长度便于翻转;
(3)夹闭非紧急管路(如尿管、胃管等),妥善固定各导管,防止滑脱,整理各管路方向与身体纵轴方向一致,并留出足够长度便于翻转;
(4)在患者面部颧骨处、双肩部、胸前区、髂骨、膝部、小腿部及其他骨隆突俯卧位易受压处垫上泡沫型减压敷料或硅胶软枕。
(二)操作流程
常见俯卧位通气翻转方式主要有三人法、翻身床、五人法和信封法。考虑到俯卧位通气治疗时的安全性与方便性,推荐使用信封法对ARDS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现详细介绍(图1)。
注:1:第一人,医生或呼吸治疗师站于患者头顶,负责发号施令、气管插管固定、头部的安置;2、3:第二人、第三人,护士分别站于患者颈肩左右侧,负责中心静脉导管、胸部各引流管、体外膜肺氧合管路等;4、5:第四人、第五人,护士分别站于患者左右臀部及大腿根部,负责股静脉/动脉管、尿管、腹部引流管等。
图1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的职责分工与位置
1.位置与分工:第一人:位于床头,负责呼吸机管路的妥善固定、头部的安置及发出口令;第二人:位于左侧床头,负责监护仪导联线、左侧上身导管的安置;第三人:位于左侧床尾,负责导尿管及左侧下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第四人:位于右侧床头,负责该侧静脉置管及右侧上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第五人:位于右侧床尾,负责右侧下半身各类导管的安置。患者生命体征由位于监护仪对侧的医护人员查看。如患者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治疗,人力条件允许,建议增加第六人专门负责确认ECMO管道是否在位、通畅,并监测ECMO机器运转情况。2.翻转方法及操作后处理:俯卧位后应注意保持人工气道及血管通路的通畅,避免胸腹部受压,同时应注意保护易受压部位,避免压疮发生:(1)将60cm×90cm护理垫分别置于患者胸前及会阴部,吸水面朝向患者皮肤;(2)将2个圆柱形枕分别置于患者胸部及髂嵴处护理垫上,男性患者注意避开生殖器部位;(3)将翻身单覆盖在圆柱形枕头上,患者双手置于两侧紧贴身体;(4)由位于头侧的第一人固定住患者的人工气道及呼吸机管路,其余4人将患者身上、身下两层翻身单边缘对齐,将其同时向上卷翻身单至最紧,固定住患者其他导管;(5)由第一人发出口令,并与其他四人同时将患者托起,先移向病床一侧;(6)确认患者及管道安全后,听第一人口令同时将患者翻转为90°侧卧位,然后5人同时将患者(由左向右或右向左)行°翻转至俯卧位;(7)将患者头偏一侧,头下垫护理垫与减压枕,留出足够高度,确保人工气道通畅,便于吸痰操作;特殊情况如:颈部强直的患者应给予一定的镇静镇痛,气管切开的患者需保障颈部悬空,留有操作空间;(8)确认圆柱形枕位置恰当;整理确认各导管是否在位通畅、导线固定,摆放肢体于功能位(图2)。2A心电导联电极片贴在患者肩部及双上肢外壁2B上下两层翻身单对齐,同时向患者卷起2C将患者平移至病床一侧2D5人同时将患者翻转90°2E5人同时将患者行°翻身至俯卧位2F整理管路,肢体摆放功能位3A俯卧位前确认导管穿刺点、敷料清洁,导管无扭曲打折,局部固定妥善3B可使用带有固定装置的水胶体或泡沫敷料二次固定导管3C预留出足够的导管长度,注意仪器与病床间的距离,并注意固定仪器与病床的刹车,以免病床或仪器滑动导致导管牵拉移位图2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的翻身流程
图3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的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时的导管固定
3.俯卧位通气结束操作流程:
(1)俯卧位通气结束后,清理呼吸道及口鼻腔分泌物;
(2)将患者胸前电极片移至肩臂部;
(3)先由第一人明确人员分工及职责,各自妥善固定好所负责的管路,由第一人发出口令,其余人员同时将患者托起,先移向病床一侧,然后将患者转为侧卧位,撤除患者身上的敷料及软枕,整理好病床,将患者摆放至需要的体位;
(4)生命体征平稳后将心电监护接至胸前;
(5)整理各管路,重新妥当固定;
(6)清洁颜面部,更换气管插管固定胶布,进行口腔护理。
4.俯卧位通气时间:
目前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尚有争议,建议不小于12h,但当出现明显并发症时(如恶性心律失常或严重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时)需考虑随时终止俯卧位通气。
内容来源: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呼吸学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规范化流程[J].中华内科杂志.59(10),-.
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