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训练(breathingtraning)是肺疾病患者整体肺功能康复方案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各种控制性呼吸技术来纠正患者的异常呼吸模式以获得最有效的呼吸方式,从而改善呼吸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临床上主要用于改善通气,增加咳嗽效率,改善呼吸肌的肌力、耐力及协调性,保持或改善胸廓活动度,建立有效呼吸模式,促进放松,教育患者处理呼吸急促,增强患者整体呼吸功能。
(一)原理
正常平静呼吸时,膈肌收缩下降使胸廓内压减小而主动吸气,胸廓和肺部的弹性顺应性回缩而被动呼气,其中膈肌运动占呼吸功的70%;深呼吸时,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分别参与吸气和呼气;呼吸困难时,辅助呼吸肌(主要包括胸锁乳突肌、上段斜方肌、胸大肌、胸小肌、锁骨下肌等)也参与呼吸。
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为例,COPD患者胸廓扩张,膈肌处于下降位,并变得平坦和松弛,而且肺部过度膨胀使其弹性顺应性下降,横膈难以上升,膈肌运动占呼吸功的比率急剧下降。为弥补呼吸量的不足,在平静呼吸时肋间内肌、肋间外肌和辅助呼吸肌也会参与呼吸运动,即以胸式呼吸代替,并且呼吸频率加快,引起呼吸肌的疲劳。重度呼吸肌疲劳时,可出现异常呼吸模式,即吸气时收缩腹肌,使横膈无法活动。当辅助吸肌处于持续紧张状态时,吸气肌和呼气肌作用相互抵消,呼吸困难不仅不能缓解反而加重,耗氧量不断增加。
膈肌呼吸主要是通过增大横膈的活动范围,以提高肺的伸缩性来増加通气。横膈活动每增加1cm,可增加肺通气量~ml,深而慢的呼吸模式可增加潮气量和肺泡通气量,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膈肌较薄,收缩时氧耗量相对较少,有效减少了辅助呼吸肌不必要的使用,因而此时采用膈肌呼吸可以提高呼吸效率,缓解呼吸困难。
(二)应用范畴
1.急性(或慢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肺扩张不全、肺栓塞、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支气管痉挛或分泌物滞留造成的继发性气道阻塞。
3.手术或外伤引起的胸部或肺部疼痛。
4.中枢神经损伤后肌无力:高位截瘫、急性(或慢性)进行性肌肉病变或神经病变。
5.严重骨骼畸形(脊柱侧弯等)。
(三)主要内容
1.膈肌呼吸训练技术①患者取半卧位,尽量放松;②治疗师的手置于患者前胸肋骨下方的腹直肌上(图1-24);
③患者用鼻缓慢地深吸气,患者肩部及胸廓保持平静,只有腹部鼓起;④令患者有控制地呼气,将空气缓慢地排出体外;⑤重复上述动作3~4次后休息,不让患者换气过度;⑥让患者将手放置于腹直肌上,体会腹部的运动,吸气时手上升,呼气时下降(图1-25);
⑦当患者学会膈肌呼吸后,让患者用鼻吸气,以口呼气;⑧让患者在各种体位下及活动时练习膈肌呼吸。
2.呼吸肌力量训练技术①膈肌阻力训练技术:①患者取仰卧位,治疗师在患者上腹部放置1~2kg沙包作为阻力,令患者做膈肌呼吸训练,通过逐渐延长呼吸时间、增加阻力大小来调整难度。(②吸气阻力训练:治疗师选择适当的吸气阻力训练器完成,用以改善吸气肌的肌力及耐力,减少吸气肌的疲劳。③诱发呼吸训练器:为一种低阻力的训练方式(或称为持续最大吸气技巧)。患者仰距卧位,并做4次缓慢、轻松的呼吸,在第4次呼吸时做最大呼气,然后将呼吸器放入患者口中,经由呼吸器做最大吸气并持续吸气数秒钟,重复5~10次。训练中避免任何形式的吸气肌的长时间阻力训练,如果出现颈部肌肉(吸气辅助肌)参与吸气动作,则表明膈肌疲劳。
3.局部呼吸训练技术①单侧或双侧肋骨扩张训练:患者取坐位,治疗师双手置于患者下部肋骨侧方,令患者呼气,治疗师置于肋骨上的手掌轻柔地向下施压,在患者呼气末快速地向下向内牵张胸廓,诱发肋间外肌收缩,从而产生吸气动作,患者吸气时抵抗治疗师手掌的阻力(图1-26);
患者可独立用毛巾做侧肋呼吸训练(图1-27)。
②后侧底部扩张训练:患者取坐位,治疗师双手置于患者下肋后侧,按照“侧边肋骨扩张”方法操作。
4.吹笛式呼气又称缩唇呼吸,该呼吸方法可增加呼气时的阻力,增加的阻力向内传至支气管,使支气管内保持一定的压力,防止支气管及小支气管被增高的胸膜腔内压过早压瘪,增加肺泡内气体排出,减少肺内残气量,从而改善通气,增加肺活量,缓解缺氧症状。具体方法:①患者处于舒适、放松姿势;②呼气时必须被动放松,并且避免腹肌收缩;③指导患者缓慢地深吸气;④然后让患者轻松地做出吹笛姿势呼气;⑤吸气与呼气的时间比为1:2~1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