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流行性感冒(流感)?
流行性感冒(以下简称流感)是流感病*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每年呈季节性流行,其中甲型流感病*可引起全球大流行。
全国流感监测结果显示,每年10月我国各地陆续进入流感冬春季流行季节。流感起病急,虽然大多为自限性,但部分患者因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或基础疾病加重发展成重症病例,少数危重症病例病情进展快,可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坏死性脑病或多器官功能不全等并发症而死亡。
年在我国爆发的甲型H1N1流感事件过程中,中医药治疗同样扮演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更进一步验证了中医的临床疗效,且耐药性低,副作用少,充分体现出中医药的优势。
02
中医对流感的认识
流感属于中医疫病、时行感冒的范畴,其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头痛身重、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甚至肌肉酸疼、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等等,属于“瘟疫”范畴。
《瘟疫论》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
中医学中虽然没有“流感”的病名,但却有与流感病症特点类似的外感病,同时也基于中医药理论形成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系统认知。
在历次流感的治疗中,中医积累了丰富了的经验,古代中医限于时代及地域,对于流行性感冒的称谓有所不同,但其治疗的经验论述已见于《伤寒论》、《肘后方》、《千金方》、《时病论》等外感专著或综合医著中。
儿童对流感时邪普遍易感,由于部分器官未发育完善以及体质较弱,加之托幼机构、学校等集体场所,儿童聚集,密切接触,一旦有流感病例,很容易导致疾病传播,是流感的高危人群。
儿童流感属于中医“时邪感冒”,病因主要为风热邪*。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优势,通过辨证论治和整体治疗,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小儿流行性感冒,可有效减轻患儿病情,且副作用小,适宜于小儿流感的治疗。
中医诊断疾病通过望闻问切四法,望诊为首,舌诊尤为重要。小儿为“哑”科,问诊几乎都通过家人代诉完成,所以小儿望舌对疾病的诊断意义重大。舌乃心之苗,舌通过经络与五脏六腑相联,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输于舌,使舌灵活,所以脏腑病变往往能从舌象上反映出来,故有“辨舌质可辨五脏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的说法。
家长们可以通过舌苔的变化来掌握小孩的身体变化,小孩的舌苔颜色有淡白、淡红、鲜红等的不同,舌苔常会有厚薄的变化,根据不同的舌苔来合理进行中医药食疗。
03
临床症状诊断分享
根据本年流感发病及临床特点,参考国家卫健委“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版)"结合近期儿科临床诊治经验,将流感分为轻症(邪犯肺卫,热*袭肺)、重症(*热壅肺,*热内陷、内闭外脱,)和恢复期(气阴两虚,正气未复)共3大类型。
1.风热犯卫。
症状:发病初期,发热或未发热,咽红不适,轻咳少痰,无汗。
舌脉:舌质红,苔薄或薄腻,脉浮数。
治法:疏风解表,清热解*。
基本方药:
银花8g、连翘10g、桑叶10g、菊花5g、桔梗5g、牛蒡子5g、竹叶10g、芦根10g、生甘草3g、稻芽10、山楂10、茯苓10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毫升,每次口服毫升,1日2次;此方适合6岁以上的小孩,6岁以下的小孩剂量可以减半。
常用中成药:儿童可选儿童抗感颗粒、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
2.热*袭肺症状:高热,咳嗽,痰粘咯痰不爽,口渴喜饮,咽痛,目赤。
舌脉:舌质红,苔*或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宣肺止咳。
基本方药:
炙麻*3g、杏仁5g、生石膏(先煎)10g、知母10g、桔梗10g、枇杷叶10g、柴胡10g、生甘草10g、山楂15、稻芽10g、茯苓10g、白术10g
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毫升,每次口服毫升,1日2次;此方适合6岁以上的小孩,6岁以下的小孩剂量可以减半。
常用中成药:儿童可选小儿肺热咳喘颗粒(口服液)、小儿咳喘灵颗粒(口服液)、羚羊角粉冲服。
3.恢复期多以:气阴两虚,正气未复
主症:神倦乏力,气短,咳嗽,痰少,纳差。
舌脉:舌暗或淡红,苔薄腻或无苔,脉弦细。
治法:益气养阴。
基本方药:
沙参10g、麦冬10g、五味子5g、浙贝母5g、杏仁5g、枇杷叶10g、焦三仙各10g
煎服法:煎服法:水煎服,每剂水煎毫升,每次口服毫升,1日2次;此方适合6岁以上的小孩,6岁以下的小孩剂量可以减半。
04
结语
1、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具有“肺气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御邪能力相对较弱,口服中成药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儿童流感早期轻症以及恢复期,正确辨证、精准用药,对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等具有明显优势和显著疗效。
2、儿童流感中医药治疗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辨证施治,合理用药,重症配合西医治疗,防止并发症发生。
注:1.G6PD缺乏症(蚕豆病)的患儿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中药、西药来预防和治疗。
2.妊娠期妇女发病,应及时就诊,避免使用妊娠禁忌药,治病与安胎并举,以防流产,并应注意剂量,病愈即止。
参考文献:国家卫健委(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版);临床药物治疗杂志,第16卷第1期,年1月;辽宁中医杂志,年第45卷第1期;世界中医药,年2月第13卷第2期;中国中医急症,年3月第21卷第3期;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Vol.21No.7Jul.,。图片来源于:摄图网、百度图库症状图片为实拍,转载注明出处。欢迎赞赏
林贯秋一切随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