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光:在民众呼声中寻找改革答案
纵观中国媒体和学界的强势话语势力,在当前中下层群众的利益诉求难以传达的形势下,他们的利益在精英们设计的改革大盘子里,由谁来争取平衡?作为中国共产*主导的改革,改革的动力和实践应该来自基层群众,改革的受益者更应是中间阶层和下层群众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式的结构:精英权贵阶层、中间阶层和底层社会。处于不同阶层的人对中国的改革有不同的观点。人们最为担心的是,在顶层设计过程中,是否有自己的代言人?各个阶层不同的*治和经济诉求通过什么形式表达出来?作为中国共产*主导的改革,改革的动力和实践应该来自基层群众,改革的受益者更应是中间阶层和下层群众。如果改革只是从顶层最富的5%的精英权贵阶层立场去设计议题,这种改革将难以让中下层群众日常生活发生变化,他们在读书、工作、住房、医疗、养老等生老病死问题上将仍得不到做人的尊严。改革30多年农民变成农民工的过程令人心酸。因此,人民群众寄希望于两会代表委员不仅代表强势话语集团说话,更应该代表那些没有话语权的中间阶层和下层群众。但是,纵观中国媒体和学界的强势话语势力,在当前中下层群众的利益诉求难以传达的形势下,他们的利益在精英们设计的改革大盘子里,由谁来争取平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与中国传统的 民为贵,社稷次,君为轻 的*治哲学是一脉相承的。改革应以人为本,这个 人 不是特指5%的精英权贵阶层,而是指95%的亿万中间阶层和下层群众。因此,作为人民代表和*协委员,在改革的各种呼声中,不是谁的声音大,就替谁吆喝;也不是哪个名人在微博里粉丝多,就把这个博主的声音,当成民意。改革不靠慷慨激昂、热血沸腾的口号,而要看实实在在的民生的改善,看民生幸福指数的提高,看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是否面貌一新,看贫富、城乡、东西部差距能否消除。中国改革的目的是帮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要让人民群众感受到,任何改革口号和行动都是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改革是让人民群众成为一个在日常生活中享有尊严的人。否则,改革一词就会变为一个空口号,那些空喊改革口号的人最终将被群众抛弃。但是,在今天这样一个经济利益多元、*治观点多元、新闻舆论多样的*治传播景观里,各种势力都在利用新兴媒体,通过制造舆论、制造热点来操纵民意。在这样的时代,作为人民代表和*协委员,在讨论设计改革发展这样的国计民生大事时,在投票表决时,应依据真实、完整和对称的信息。特别是对于那些争议大的议题,代表委员们更应该在充分研读、对称各方完整信息的基础上,做出正确选择; 两会代表委员在为改革的顶层设计者建言献策时,要坚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而不是 新闻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这要求代表委员们长期深入基层,去获得真实、完整和对称的信息。如果代表委员只关注媒体上嗓门大的人的诉求,将会导致改革举措和口号成了那些擅于操纵舆论的人攫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的工具。处于话语弱势的中下层人民群众的诉求是无法通过顶层精英设计的新闻议程和*策议程表达出来的。因此,两会代表委员应该在两会召开前,大下访、走基层,在充分理解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和对幸福生活的普遍向往中,找到中国改革声音的源头。改革的诉求和改革的动力必须从群众的疾苦和呼声中找答案。(作者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