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还没治好就花了11万多,40多天就拍了20次CT,做了10次血型鉴定,大冬天的还给我们开了空调降温费......”
张女士的父亲今年64岁了,因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腹痛腹胀,医院住院治疗。
一开始以为只要花五六万就可以治好,结果发现住院44天就已经花了元钱,并且还未完全治愈。医院门诊收费票据显示,入院当天她的父亲就做了4次CT,花费元,住院44天做了17次CT平扫和3次CT增强扫描,共花费元。另外,住院期间,医院还为她的父亲做了10次ABO血型鉴定,使用了77支一次性真空采血管。
张女士这才产生疑问:自己看病的钱到底花在哪了?
三分之一的老人临终前曾被过度治疗
英国专业医学期刊《国际医疗保健质量杂质》上曾发布过一项对过度治疗的调查报告。该报告是建立在10个不同国家的38个案例。报告统计的医疗手法包含外科手术、化疗、影像诊疗、输血治疗以及重症监护治疗等治疗手法。
该报告指出,调研对象中有大概三分之一的老年人在去世前半年内接受过不少对延长寿命“毫无意义”的治疗。过度的治疗不仅耗费人力物力,还给患者以及其家属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而且最后的治疗结果还未能改善患者的疾病情况。
其实面对疾病,曾经的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在一次全国政协医卫组委员联组讨论上就说道:“很多药是不必要吃的,但还在吃;很多治疗是无效的,却还在做;有些手术只会令到病人更痛苦,却也还在做。”
病人面对过度医疗,该找谁“诉苦”?
过度医疗,到底是谁的过错?
过度治疗的情况目前普遍存在,究其原因,其实过度治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医疗机构,也有患者及其家属方面的,当然也还有目前医疗管理方等多方面的因素。
1,医疗机构的逐利行为
医院来说,由于来自政府的补贴十分有限,九成以上的公立医疗机构都要靠自己创收来维持正常运作。这迫使某些医疗机构在诊疗过程设立诸多收费项目。
2.法律下医生的自我保护
面对医疗纠纷频发的今天,由于我国目前对医疗事故实行“举证倒置”的条例。如果出现医疗事故,需要医生提供自己无罪的证明,因此医生出于自保,也就可能出现让患者多进行相关检查的情况了。
3,什么是过度医疗,这个标准难以界定
临床医学诊疗是多门学科综合的,加上每个患者的实际身体情况不同,为了能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多种检查也在所难免。
4,患者对疾病的治疗目标,期望值不科学
通常情况下,患者都是对医学方面的知识没什么了解,不知道哪些检查该做,哪些不该做。但为求马上确诊,也就接受了多花钱,多做检查。
那些本可以避免的“过度医疗”
1.追求根治,引发过度医疗
很多人对一些慢病会存在需要“彻底根治”的观念,如果需要天天吃药就说明疾病还是没治好,然后就通过各种途径寻求根治之法。
据早前报道,有位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医生为其开了一些降糖药,并叮嘱要长期按时服用。但该患者认为这不就是代表医生没把自己治好?然后自己到处打听“根治之法”最后钱花了不少,但血糖反而越来越高。
专家指出,患者要对所患的疾病持正确的态度,有些疾病在用药后就可以药到病除,但有些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才能保持良好的生活质量,能通过用药完全控制的疾病,都不需要寻求所谓的“根治”。
2.过分大方,导致过度医疗
有些患者朋友可能自身经济条件好,又或者有多种报销,看病需要自己付费的部分不多,而大方接受各种检查。
前段时间有报道称,一名有老慢支的患者家里经济条件较好,每次复诊都要求医生用最好最贵的药,每次都要做一次大检查才放心。
对于这种情况,专家表示,价格贵的药并不等于好药,更不代表能获得最佳的疗效。只有根据患者实际的病情,采用针对患者实际情况的处方才能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3.虚假医疗广告误导催生过度医疗
由于大部分患者都不具备相关医学诊疗知识,在看到一些医疗广告后很可能盲目追求,最后常常花了钱,但自己的病没有得到好转。
此前有位高考考生在体检的时候发现有小三阳,但乙肝病毒检测是阴性。医生说不用服药,只需要注意饮食,定期复诊即可。但出于对这方面的不了解,该考生误信了一些小三阳转阴之类的广告,最后花了一大笔钱买了很多药,但最后越吃身体越差。
专家指出,某些疾病是过度医疗的重灾区,基于对疾病的不了解,患者常常会误信一些劣质医疗广告,最后令自己人财两失。因此,患者在被确诊有某个疾病后,一定要寻找正规的医疗机构,在医生的指导下积极治疗。
要避免过度医疗,对于有些重症医学项目,应该明智选择
1、除非特别需要,否则尽量不进行常规实验室检查。对于一些需要重症监护治疗的患者,很多常规检查是需要定期进行的,但对于普通患者,如无临床需要,能免则免。
2、并不是所有ICU患者都需要输红细胞。临床研究指南指出,对于血液动力学表现稳定,血红蛋白指标正常,而且没有活动性出血的患者是不用输红细胞的。
3、正确选择场外营养补充。对于危重患者,如果住院前就有营养不良的,就需要进行肠外营养补充。如果患者住院7天内的营养状况良好,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4、机械通气患者如果没有特殊指征,一般不需要过度镇静。目前已经证实有多种方法可以限制深度镇静,患者家属需要和医生保持沟通。
5、对于已经没有治疗意义的情况,应以临终关怀为主。有些具有死亡高危因素或者各种脏器已无法运作,即使再治疗也无法延长生存期的患者,医生应该提出以临终关怀为主的医疗方案,以免产生更多的无意义治疗。
最后,过度医疗目前存在各种诊疗活动中,患者在就诊的时候要多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从自己开始学会辨别哪些是过度医疗。
参考信息:[1]过度医疗与医患矛盾[J].苏宜江,杨德同.医学与哲学(B).(12)[2]过度医疗、适度医疗与诊疗最优化[J].杜治政.医学与哲学.(07)[3]“医疗经济绩效”医院宗旨的启示[J].孙永波.医学与哲学(A).(08)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