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县的乡村教育情况是,越边远的地方,生源越少。比如我乡的豁口村小学,只剩下了八名学生。按说剩下这点生源是该撤点并校的,可因为离合并的学校太远,老师和学生都不愿意去。最后,村支书出面找到乡中心校领导,好说歹说总算保住了这所小学。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八名学生,分为三个年级。中心校为这八名孩子配备了一名校长,和三名教师。新学期刚开始,杨校长就发现了状况,八名孩子中有三名患有“唐氏综合征”,其他孩子智商虽然正常,可是成绩很差。杨校长很少苦恼,可也想开了,豁口行政村共有7个自然村,就是因为上几届学校教育质量太差,成绩好的学生要么去了县城学校,要么去了集镇上的学校。只要好好干,提升教学成绩,学校一定能扩大规模的。
想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很难。首先是吃饭问题,这八名孩子的家长都愿意让孩子在学校吃早、午两顿饭。按以前的标准,应该收餐费元,总共才八名学生,老师不能收伙食费吧?可这样以来,块钱如何能让12个人吃一学期?再说还有做饭问题,虽然学生少,但三个年级四名教师,老师总得上课吧!找厨师甭想,根本没有钱,最后商议的结果是,谁没课谁做饭。至于餐费不够的问题,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学校好歹运作了起来,开学不久,就又出了问题。中心校下发了订购学生奶、教辅的任务,要求学生人手一份。杨校长一个一个找学生谈心,又给家长打电话,终于都愿意订学生奶了。可教辅都不愿意订,几名家长打电话说,我们孩子的智商我知道,买教辅等于白买,看不懂也不会做。对于智障孩子的家长来说,他们只是把学校当成“托儿所”,想让他们掏钱,没门。可完不成任务中心校要罚款,没办法,杨校长只好自己垫付几百块钱,给学生都订了教辅。
既然有学校,杨校长大小也是一名校长,村里有个喜红白事的,总会给他下请帖。再加上全乡所有中小学校长、主任、会计等有职务的,家里有个什么事其他人都要“随份子”,大小事都是元。杨校长说,开学至今不过一个多月,他已经随礼随出去0多块钱。
办公经费捉襟见肘,杨校长说这个校长干着有什么意思呢?如果政策允许他停薪留职,他都想外出打工来补学校的窟窿。
杨校长的例子只是农村教育的一个缩影,生源少的农村学校,大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亟待解决。我们盼望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因为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很可能很多暂时生源不错的农村学校,也将面临这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