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上海10月12日消息(记者周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他临危受命,担任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临时党总支书记,年三十晚带领全国第一支到达武汉的医疗队紧急出发。他代领团队成功实施“五四三二一零”工程,建立了适合武汉的“上海救治”、科学专业的“上海防护”、精益求精的“上海精神”、超前一步的“上海研究”、一脉相传的“上海人文”等五个上海模式。医院副院长、上海市第一批援鄂医疗队领队、主任医师郑军华说,是科技之光照亮了抗疫之路。
上海最美科技人物郑军华(央广医院供图)
“无论是核酸检测,还是疫苗研制,制造业的强大,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人民战争,这背后都离不开科学的力量。”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之后,郑军华临危受命带领来自52家单位人的医疗队,最早从上海出发,是最少思想准备的一批队员,是最少成熟经验参考、防护物资最不充足和初期防护条件最不完善的一支队伍,医院,拯救最危重病患者的一群战士,也是奋战时间最长的上海援鄂医疗队。并开创四个第一:第一支到达武汉、第一支开讲党课、第一支提供尸体解剖病案、第一支发表高水平临床研究经验论文的援鄂医疗队,郑军华3月13日还以通讯作者在JMMA内科学杂志发表论文,给世界提供了中国经验。
“至暗时刻”,回忆起最初那段时间,郑军华如此描述。作为最早进入武汉的一批队伍,他们接管的是两个重症监护病房,一个病房三十多个病人,三分之二戴着呼吸机。“作为一种全新的致病病毒,新冠病毒对人体的侵害,只有到最后阶段才能看明白。”“当我们从病理解剖中反演出病毒侵害人体的过程,才能更清楚病毒的致病性、致死性在哪里,才可能更有针对性地找到阻断病毒进攻的方法,让临床治疗更加精准有效”。郑军华强烈地感觉到,了解此次疾病病理的发病过程,尤其是致病性和致死性方面,对救治病人来说至关重要。
遗体解剖!郑军华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然而要顺利完成一次病理诊断并非易事,其中包含对伦理、法律以及大量程序问题的系统性协调与落实,郑军华和上海医疗队专家顶住了压力,周密准备下,他们提前展开了一系列联络、筹备工作。2月16日凌晨3点和下午6点45分,两位新冠病毒感染者先后不幸离世,这是自疫情爆发以来,首两例遗体捐献案例。十个小时以内,上海医疗队高效率完成了有关尸检的所有法定手续,来自湖北的法医病理学专家,湖北省司法鉴定协会会长刘良及其团队在18小时内展开了检验。这是自疫情爆发后,全国第一例和第二例尸体解剖病案,标志着在全面深入了解新冠肺炎方面,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遗体解剖结果出来后,解答了很多疑惑、提供了很多重要的线索。上海医疗队结合临床多病例数据,在顶级医学期刊JAMA子刊发表成果,率先提出从入院至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和从ARDS发展至死亡两阶段病程可能存在不同的病理生理特征,临床需要据此及时调整治疗策略。目前为止,该文章被国外40万余同行阅览,为全球抗疫提供了宝贵经验。此后,国家在火神山专门设置解尸点,国医院的病理学家、三军大的院士等前往武汉,规范开展尸体解剖。在第七版的治疗指南中,增补了尸解的相应内容。随着尸解的分析,医务人员们渐渐总结出疾病的共性和个性,对新冠肺炎这一未知疾病逐渐有了深入认识。这是临床的一大突破,对治疗新冠肺炎有着重大意义。
上海最美科技人物郑军华(左)(央广医院供图)
在郑军华看来,除了科学之光、科技之光的引领,疫情战争的胜利还离不开人文之光。作为人的“大家长”,团队物质的保障者,战斗的决策者,安全的监督者,郑军华完成了出发前对全体成员的承诺:我们光荣地去武汉,也希望能平平安安地回来!他表示,“无论生命有多么波澜壮阔,我们最迷恋的,还是包裹在人间烟火中的平凡和温暖。”
坚持尊重科学、相信科学,善于依靠科学、运用科学。从事泌尿外科31年,郑军华在医、教、研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形容自己是“独情于肾与肾为伴”。“无私奉献,治病救人;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是郑军华从医30多年来始终践行的行为准则,并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为一生的追求。
在学术上,郑军华秉承专科专病发展,前10余年,他一直围绕着肾脏移植和肾脏保存进行研究。近10多年来,郑军华一直致力于肾癌的微创和浸润转移的转化等研究,并做了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并出版专著《肾癌——郑军华观点》。通过发明一些药物,特别是一些中药制剂,以及通过手术和基因诊断等方式,郑军华和他的团队在更好地提高肾癌治疗效果,提高肾癌患者的生存期,更早地发现肾癌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先后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中华医学奖和华夏医学奖。
谈及未来,郑军华充满了自信:“我始终强调学科建设与研究工作必须紧跟时代,大数据以及精准医疗时代的到来为肾癌研究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他表示,只有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