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炫富有三宝,新罗婢,菩萨蛮,昆仑奴。
“新罗婢”,指的是从新罗进贡过来的“婢女”。她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大老爷们当使唤丫头,端茶倒水,铺床叠被。
“菩萨蛮”,指的是从“女蛮国”进贡过来的“歌女”,她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大老爷们跳舞唱歌,丰富大老爷们的娱乐生活。
“昆仑奴”,是一群黑人奴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给大老爷们当奴才,打扫卫生,劈柴烧火,干一些下力气的活儿。
这三种奴隶,拥有任意一种,那都是有身份的标志,要是谁能集齐这三种,往家里一摆,简直可以召唤神龙了。
这三种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外国人,都是下等奴隶,都没有人身自由。
家里养个“新罗婢”和“菩萨蛮”,这都可以理解,毕竟都是美女嘛,看着养眼,用起来更是心情舒畅,但是,昆仑奴长得五大三粗,个子矮小,关键还是黑人,唐朝的有钱人,为啥会有这个癖好呢?
主要是昆仑奴太好用了,性格温顺,干活卖力,最主要的他们对主人有绝对的忠诚。
在晚唐文学家裴铏写的小说《昆仑奴》中有这样一个桥段,说崔生去看望郭子仪,在府中遇到了婢女红绡,红绡对崔生一见钟情,但是府内人多眼杂,她便于表达,就对着崔生伸出手掌翻了三下,然后指指自己胸口的小圆镜。
“崔生”回去后,始终想不明白红绡红的手势到底代表什么意思,越想不通就越想,整天心神不宁。这个事儿,被他的昆仑奴“摩勒”看到了,就问他有什么事儿,说出来也许自己可以帮忙。
崔生就把红绡给自己比的手势说给了摩勒,摩勒说:“他这是请你在15天后,在她住的地方约会”。
15天后,摩勒陪着崔生去约会,他背着崔生翻过了高墙,然后在外面替他把风,还徒手干掉了一只乱叫的狼狗,之后又背着催生和红绡俩人回去。
红绡在催生家里生活了2年,最终还是被人给发现了,郭子仪府上的人派出50名甲士来捉拿摩勒,但是,摩勒翻墙逃走。
事后,郭子仪听说了,非要把摩勒从崔生手中要走,但是摩勒始终不答应,他再次逃出去,10年后,有人发现他在洛阳城内以卖药为生。
这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黑人奴隶为主角的小说故事,收录在了《太平广记》中,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找找原文看。
那么,这个昆仑奴,到底是哪里的人?他们又是如何到中国来的呢?
关于昆仑奴的身份,有无数的专家去研究过,至今也没有达成一致意见,总结下来无非有四种说法。
第一,来自东南亚马来半岛上的黑人。
第二,来自非洲的黑人。
第三,来自印度的黑人。
第四,来自西域昆仑山的“黑人”。
这四种说法,都有相关专家做出专门的论述,我作为一个文史爱好者,自然是没有资格去反驳专家的意见的,下面只是说一下我个人的看法。
我个人觉得,唐朝时期的“昆仑奴”,应该指的是东南亚的黑人。
首先我们来界定一下“昆仑”的含义,很多人会望文生义,一看见“昆仑”两个字,就想起了太上老君修行的“昆仑山”,其实,这里的“昆仑”和“昆仑山”没有半毛钱关系。
《旧唐书·林邑国传》中记载:
自林邑已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太平广记》引《朝野全载》中记载:
场帝令朱宽征留仇国,还,获男女口余千人并杂物产。……人形短小,似昆仑。
林邑,在今天的越南南部,汉武帝征服南越国后,在那里设置了“日南郡”,日南郡下面有一个“林邑”。
这个地方的人是“占族人”,属于“波利尼西亚”人种,皮肤为“黑色”,头发呈“卷发”,《隋书》中描写他们为“深目高鼻,发拳色黑”。
因此,在唐朝人口中的“昆仑”,指的是东南亚一带的“黑人”。
这些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身材矮小,普遍在1.3米到1.5米之间,比如,头发是卷的,肤色是黑的,比如,身材比较健硕,能干力气活儿。
当时东南亚一带还是未开化地带,这些黑人们过着原始的生活,没有衣服,有的用兽皮裹一下,有的干脆就不穿。《三国志》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日南郡男女衣不蔽体,不以为羞”。
综合史料的记载,东南亚黑人,是最符合昆仑奴的特征的。
那么,当时会不会有非洲黑人和印度黑人被带到大唐,成为奴隶呢?当然,也是有这种可能的。大唐盛世的时候,长安是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城内云集了各种外国人,尤其是西方人,大唐称之为“胡人”。
这些胡人,有来自西域中亚的,有来自欧洲的,他们或到长安做生意,或者作为使臣到长安进行外交活动。当时西方的奴隶贸易盛行,一些阿拉伯商人把非洲黑人贩卖到大唐,也是很有可能的。
虽然同样是黑人,但是大唐的非洲黑人,不叫“昆仑奴”,他们叫“僧祗奴”。
从非洲到大唐,路途遥远,这些黑奴都像牛马一样被运输过来,成本高,成活率低,因此,在长安城的非洲黑人很少,他们也被统一纳入昆仑奴的称呼里。
史学大师吴晗在他写的《昆仑奴考》中,也认为:
昆仑是黑人,即马来人种的一个专名词,专指一种卷发黑身的人种。
另外,在多处出土的唐代壁画中,也可以发现,画中所体现的昆仑奴,身材矮小,肤色发黑,头发为卷发。
因此,我们基本可以认定,昆仑奴,就是特指生活在马来半岛的,卷发黑肤当地土著居民。
那么,这些昆仑奴是如何被运送到长安去的呢?大约有三种途径:
第一,沦为战俘。
从秦始皇征百越开始,中原政权的触角就已经延伸到越南北部。汉武帝平定了南越国之后,在那里设置了九个郡,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南部,这里远离中原政权,与中原文化不同,因此经常发生叛乱。
比如上面提到的林邑,后来就发生了叛乱,建立了“林邑国”。
到了大唐时期,越南的中北部仍然属于大唐领土的一部分,由安南都护府管辖,山高皇帝远,这里照样是经常叛乱,在战争中被俘的一些黑人,就被送到长安,充当了奴隶。
第二,主动进贡
也不是所有小国都愿意叛乱,在大唐国威之下,还有有很多小国臣服的,对于这些臣服的小国,不是一句“我认你当大哥”就完了,每年要拿出真金白银来孝敬大哥的。
大唐盛世,好东西简直太多了,你拿普通的东西,根本无法打动大哥的心,但是,“昆仑奴”这东西,大唐没有,只有东南亚有,而且,这东西在大唐是个稀罕货,很抢手,只要一上市,立马就会被长安城的“首富们”给抢购一空。
因此,东南亚的一些小国,也会主动给大唐进贡昆仑奴。
第三,奴隶贸易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就有商机,资本的天性就是逐利的,既然“昆仑奴”在长安这么抢手,光靠进贡哪里够用,于是,一些国际大商人就看准了这个商机,在东南亚一带捕获黑人,然后转手卖到长安,获取高额的利润。
而且,这些黑人非常好捕获,给点吃的就跟你走了。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
西南海上有昆仑层期国......海岛多野人,身如黑漆,卷发,诱以食而擒之,动以千万,卖为蕃奴“。
一次就能捕获成千上万人,这些人卖到长安城,一个能获得3两黄金。这种方式,是长安城内昆仑奴的主要来源。
其实对于这些东南亚黑人来说,到大唐当昆仑奴反而是他们最好的出路,因为在他们当地,过的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野人生活,而到了大唐,那就相当于是到了仙地,虽然是给别人当奴隶,但最起码能吃饱饭,有一个安稳的生活地,一步跨入文明社会。
这也是为什么,昆仑奴会对主人忠心耿耿。
最后说一下这些昆仑奴的结局吧,他们一般不会娶妻生子,也没有哪个女人会嫁给他们,在唐末战乱的时候,这些昆仑奴被编入军队,冲锋在最前面,当“人肉盾牌”,死伤无数,最后留在中原的昆仑奴已经是极少数。
唐末以后,社会动荡,活命都够呛,谁还有心思去养昆仑奴,毕竟,当初在那些达官贵人眼里,昆仑奴就是个玩物,也只有歌舞升平的日子里,才有心情玩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