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国庆长假就要跟我们说再见了,想到接下来的日子,宝宝心里苦啊!
这是怎么啦?过完节,还要渡劫,为啥?前方预警,节后综合症大面积爆发……
曾经以挤为乐的公交车,怎么过了个长假就这么让人这么不适应呢?
还有公司里那张“追问”型的主管脸,也就一个星期不见,怎么就突然感到恐惧呢?
对于窈窕镁铝来说,这些不算啥。我们的口号是:美可以征服一切!但就在成竹在胸换上工作装那一刻,却突然感到抓狂:怎么才几天不穿,衣服就发紧了呢?是受潮缩水了?还是……
“节”后余生,犯“症”的不只是大人,还有那些疯玩过后的孩子。每个长假过后开学第一天,多多少少都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脸疲惫的来到学校,见到老师特别有礼貌却又胆怯的问好。这个画面需要特别解说一下:有礼貌的问好似乎是应该的,但是为何胆怯呢?那是因为担心老师随口问一句:作业写完没有……所以不难想象,一脸疲惫也正是昨晚熬夜的“辛苦”,或许昨晚的画面更“唯美”:一边写作业一边听着父母唠叨;一边想着明天向老师交作业的窘境,一边无奈抹着止不住的眼泪。
……
节后综合征虽然会很有规律的定时爆发,但是只要过上几天,症状也会自然消退不治而愈,可最愁人的是这样的症状逢节假日必犯!只不过短假小犯,长假大犯,无假不犯……
虽然每次节后都有专家出来支招,如何缓解节后综合症,却没有专家提供能够根治的方法。有人可能会想到一个歪点子:不放假!我在这里要奉劝一句,这样的点子还是不说为妙,不然引起众怒,恐小命不保!不过这样的馊主意在相声小品里逗逗乐还是可以的。
要说根治的方法不是没有,今天我就提供一个,至于你认不认同,想不想依方医治,还取决你自己。
其实节后综合征源于身心的“感受”!是节假日前后“感受”的反差引起的种种症状变化,而且种种症状又都不离开身心的“感受”。
我们先说说“感受”是怎么升起来的。人的身心有六种功能:眼见色,耳听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缘法。人的所有行为不离这六种功能。如果分别说,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属于六尘。
人的行为活动不外乎六根接触六尘:眼见色、耳听声、鼻闻香、舌尝味、身觉触和意知法。拿眼见色来说,眼根见色尘,产生眼识,眼识就是眼根的识别功能,若是眼不见色,自然没有对色的识别——眼识,举个例子,当你眼睛看到玫瑰花时,你才能知道这是玫瑰花,而不是月季花。若是我说有种叫“霞莗丹”的花,因为你只能听到但眼看不到,所以你产生不了由于“霞莗丹”的花的眼识,但是你可以产生“耳听声”后的“耳识”。
所以因为有眼根对色尘的缘故,才能有眼识的产生,用专业的话说是“缘眼色生眼识”。在眼、色、识的共同作用下才会产生“感受”:花漂亮,或愉悦或轻松的感受;花衰败,或悲哀或消沉的感受,无所谓的漂亮不漂亮,即是一般般平淡无奇的感受。这个过程用专业的话说就是:缘眼色生眼识,三事(眼、色、眼识)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这里的“受、想、思”就是人的感受、想象和意志行为等精神活动。
同样的其余五根(耳、鼻、舌、身、意)与五尘(声、香、味、触、法)也能产生五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人的身心每时每刻不是在根、境、识作用下的受、想、思活动当中。
节假日开始,从繁忙劳累的工作学习中转换到可以自主支配的假期生活中,通过外境的改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可以自主的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安排生活,即是改变六根所要面对的六尘,从而产生期待的六识和受、想、思等心理行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节假日要好好“享受生活”!
喜欢游山玩水的人,会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游览大好江山;喜欢玩网络游戏的人,也许会蜗居在家中,约上网友不分昼夜的熬战;喜欢美食的人,会到各种小吃中寻找舌尖上的味道……而所有的这一切,都是通过改变外境来产生想要的感受,才有“享受”之说。而所有的一切都不离根、尘、识的和合作用。
感受不外乎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三种。左右我们人心情的也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简单来说,节假日前是属于向往“乐受”,所以对节假日总是充满了期待;节假日呢,就是享受“乐受”,因为节假日期间可以自由安排行程,所谓的自由就是可以满足自己想看的、想听的、想吃的……节假日结束呢,虽然上班也是为了养家糊口,但毕竟多了规矩制度,身心不能如愿般的“自由”支配。所以由心意中自由的向往乐受、到身心自由享受乐受,一下子转换到不自由的“辛劳”——工作、生活、学习中,何况还有节假日的疲惫,以及不顺心不合意的“苦受”需要承受!所以节后综合征由此爆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感受的落差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慢慢消退,慢慢转换为认可并安心在当下身心活动中,从此也便开始着日复一日,平平淡淡的日常生活。
人们常说的幸福,也不过是一种感受,所以人们追求幸福,也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条件来趋乐避苦,让所谓的“幸福”感受产生或者趋向产生。
所以,换个角度思考,人活着,其实都是为“受”辛苦为“受”忙!
对一般人而言,难得的假节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尽兴的“享受”也便是合情合理。至于明日怎样,明日再说,想多了太累,“享受”在当下就是“活”在当下。
对于有些人而言,能够合理调配时间、空间和活动强度,使身心能够在相对可控的范围内来满足期许的“享受”,又能合理调整心态来适应环境切换后感受的落差,这样算是聪明人的理智之举。
除此之外,还有些人,因为明白“缘眼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俱生受、想、思”而洞察到“受”的无常,缘起,无我性,进而反思“为‘受’辛苦为‘受’忙”的人生实在是有点不划算,进而为寻求人生真谛而修行佛法。或许“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才是无我的觉者们才能真实体会的自在意境吧!
所以人有时候还真的需要学习一下佛法里的人生智慧,佛法讲无我,从感受的角度来说,感受的“受”是“我”吗?如果是“我”,那“我”就应该能做得了主,如果做不了主,那就不能称之为“我”。关于佛法“无我”的道理,罗邦聪先生在其著作《杂阿含经之缘起正见浅析》中,于第二章“有我无我正见论辩”进行了精彩的分析与解读。其中就涉及到了关于什么才算是“我”的问题。看完这本书我才恍然大悟,说起来也是相当搞笑,活了半辈子了,还从来不知道怎样才算是“我”!
所以,想要根治“节后综合症”的朋友们,你是不是也在为“受”辛苦为“受”忙呢?若是这个受是“我”,既然是我,为何又不能自已做主保持乐之“我”?为何节后还要渡劫来解救苦之“我”呢?如果“受”不是我,那什么才是“我”呢?迷茫的你与其被“节后综合症”纠缠,不妨找来罗邦聪先生的书籍,投心意于法宝的智慧中,探寻并“享受”一下觉者们的自在与洒脱吧!
人生禅意无限,幸福不离心田。悟得缘起无我,方入释迦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