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中山大学梁銶琚堂。
在这里举行的中山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医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忍不住眼角湿润。
病毒突袭,这是一场听不到炮火却听得见冲锋的顽强阻击战。“打仗了,战士肯定要上前线!”听从心头的召唤,58岁的成守珍义无反顾。
2月7日,武汉疫情危急时刻,她带领名医疗队员奔赴武汉,收治最危重的患者,奋战了整整61天;5月3日,刚结束休整的她又主动请战,作为中国援塞医疗专家组中唯一的护士出征塞尔维亚。
援鄂援外抗疫天,成守珍眼角增添了皱纹,一头青丝全变白发。但心中“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信念越发坚定。她仍在时刻准备着,随时奔赴人民最需要她的地方。
救人“急先锋”
2月7日,当飞机缓缓降落武汉天河机场,已是暮色苍茫。熟悉的繁华城市此刻寂静无声,只剩“武汉必胜”的霓虹灯标语不停闪烁。
“救人救急救命!”这天,中山一院名医疗队员乘坐当天唯一飞武汉的航班,紧急赶赴武汉支援,成守珍是其中为数不多的“60后”。
她三次请缨后终于如愿成行。
1月24日,医院派遣第一支医疗队驰援武汉时,成守珍就在护士名单中添上了自己的名字。考虑她的年龄和身体条件,医院决定“让年轻人先上”。
大年初二,国家二次抽调医疗队员奔赴武汉,她再次报名仍未获批。元宵节前,医院再次接到派遣医疗队的紧急通知。她第三次请战:“我带的姑娘、小伙们在最危险的前方奋战,我怎能不一起并肩战斗?”
同事们毫不意外她的选择——危难之际,“冲在最前”是成守珍的本色。从业39年,成守珍一次又一次出征,奔向最需要她的地方。
灾难的应急救援中,她冲在一线——
年“SARS”突袭,成守珍坚守在临床护理前线;年汶川地震,成守珍在后方全力组织地震重症伤员救治;年昆明发生暴恐事件,她作为国家重症护理专家组组长立即支援昆明……
对口医疗帮扶中,有她的身影——
她多次参加国家医疗队和院士专家团队,赴西藏、新疆、贵州等老少边穷地区帮扶支援。年,在大雨泥泞的藏区山路上,她摔倒腰椎骨折,躺进了ICU。
当时,邻床的一名藏族女孩病情危急,成守珍忍着伤痛,指导当地医护为她开展西藏山南地区首例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8个小时里,成守珍一直没合眼,直到女孩转危为安。
4月7日,在武汉战斗到最后的这支“特战队”终于凯旋。到机场迎接的同事们看到成守珍瞬间泪目:去时她满头青丝,归来已全白头。
武汉归来的行李箱还未收拾,成守珍转身又拎着它飞往深陷新冠疫情的欧洲小国塞尔维亚。作为中国援塞医疗专家组里唯一的护理专家,她在塞尔维亚战斗了40天。
5月12日,国际护士节,也是现代护理学科创始人南丁格尔诞辰周年。
这一天,成守珍在塞国疫情最严重的城市之一尼什度过,从早到晚开展疫情防控巡查。路途遥远颠簸,颈椎腰椎疼痛,她只能在军车上躺一躺,一下车又立即精神抖擞投入工作。
年纪大了,为什么还总是冲在前面?“关键时刻退在后面,不是做人应有的担当。”她语气温柔却铿锵。
团队“主心骨”
“说星星很亮的人,是因为没见过护士的眼睛。”
在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中,护士是主力军。成守珍带领的这支人的医疗队,就有名是护士,其中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
大战当前,挑战前所未有。在武汉协和西院,团队累计收治患者例,其中重症危重症占比超过90%。病情重、变化快,危急情况随时发生。
“60”后成守珍在队伍中年龄最大,却经验丰富、技术过硬,成为团队里的“主心骨”。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血氧饱和度直线下降!”2月13日,一名患者病情急转而下,必须马上插管。新冠肺炎治疗中,插管是最危险的操作,患者呛咳会喷出大量带高浓度病毒的气溶胶。
“这个操作我熟,我来!”在医生完成气管插管和深静脉穿刺后,成守珍没有一秒犹豫,“抢”走配合胃管插管的工作。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戴着多层手套和口罩,护目镜开始模糊,凝结的雾水从镜片缓缓流下,她只能透过缝隙艰难往外看,手上的操作却一气呵成,患者生命体征很快平稳。此时,成守珍早已汗流浃背。
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护理要求高,很多状况没有先例可循。但成守珍底气十足——“20年的ICU联合查房,什么情况没见过?”
0年,刚担任中山一院护理部副主任,成守珍就建立了每周医护ICU联合查房的制度,坚持了20年。这一制度也被她带到武汉的隔离病房。
在她组织下,医生护士每周共同讨论救治重点难点,攻克了一个个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的护理难题。
机械通气、俯卧位通气、CRRT、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密闭式吸痰……一项项先进重症救护技术,提高了重症患者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
漂亮的成绩源自扎实的功底。从业40年,成守珍积累了深厚的专业底蕴,一次次挑战重症救护难关,多次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级和省级护理标准、规范、共识、指引。
护士生涯的两场“战役”,成守珍记忆犹新。
年,中山一院组建内科重症监护室,她就毅然挑起护士长重担,刚开区便带领团队连续奋战10余小时,配合完成了全麻及体外循环下双肺大容量肺泡灌洗术。
年,她带领护理团队,将体外膜肺氧合技术(ECMO)应用于一位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年轻患者,最终使患者转危为安。
“当每一名患者被我们救活,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成守珍说。
细心“大管家”
“请注意,倒车,请注意,倒车……”从武汉归来已经7个月,每次听到这一语音,成守珍仍控制不住心头颤抖。
在武汉的隔离病房,护士需要24小时值班。凌晨2点,正是班车送夜班医护人员回酒店,医院的时间。
倒车提示声在寂静的深夜分外鲜明,叩击着成守珍的泪点。她心疼手下的护士们——医院远,加上穿脱防护服费时,每值一次班,就意味着要在8个多小时内不吃不喝。但无论多辛苦,年轻人们都没有喊过累。
彼时的武汉,疫情仍然严峻。作为医疗队的“大家长”,肩负着“一个都不能少”的使命,队员们的安全成为她最操心的事。
抵达武汉的第二天下午,第一批医护就要进舱工作了。成守珍亲自拿着剪刀,帮有需要的护士们一一剪短长发,减少暴露风险。
医院护理部主任,成守珍的细致是出了名的。隔离病房里有绿植,搬走!冰箱里麻醉药等高危药品?立即清走!“抢救患者的节骨眼上,不能出意外,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预先考虑到危险。”她说。
在武汉,她从“人、机、料、法、管”五个方面总结出管理制度,规定医护人员必须“出双入对”,每个队员上车的时候必须要报告当天的情况,细到有什么不舒服,吃了什么东西;在隔离区、半污染区、清洁区分别设抢救室,一旦医护发生意外,马上能够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严格的管理措施下,是一颗对生命负责的温柔心。
在隔离病区,患者见不到亲朋,难免恐惧、焦虑和孤单。每次进入病房,成守珍都会轻柔地向患者们问好,问一问他们的需求,聊一聊家常,轻轻拍一拍患者的肩膀。
有老人牙齿不好只能吃流食,她天天从驻地带粥到隔离病区;患者头发长了,她亲手为患者理发;她还带着队员们一起制作祝福卡和慰问卡,亲笔写上祝福,送给每一个患者。
“想看一眼摘下口罩的成老师。”协和西院隔离病区心愿墙上,很多患者写下同样的愿望。“虽然我看不清你的脸,但是我能感受到你火热的心。”一名患者动情地说。
在准备为一名危重患者实施气管插管时,细心的成守珍注意到,邻床患者十分恐惧。她走过来,轻轻握住他的手,无声地传递着勇气。“这对你们来说这是个小事,对我来说却很重要。”患者出院后,通过儿子写来感谢信。
“尽力提高护理之标准”“务谋患者之福利”……从业40年来,成守珍将南丁格尔誓言悟于心,践于行。如今,“60后”护士成守珍,依然步履坚定轻盈。
南方日报记者李秀婷朱晓枫通讯员彭福祥潘曼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