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的“初心”是什么样的?皋源教授用二十年重症医学第一线的坚守,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文
舍文
滴-滴-滴……监护仪器发出轻微的声音,医生和护士在病床间不间断地穿梭,不时有关于病情的讨论。这里不算安静,只有病床上的患者一动不动,这里,是ICU重症监护病房。
医院外科大楼三楼的ICU病房,空间略显局促,但工作却井井有条。重症医学科主任皋源教授站在工作台前,如带兵打仗的“将*”——ICU病房里生死一瞬的情况每天都可能发生,权威与责任,汇集于他这个科主任的肩上。
“这位女患者是产妇,几天前在仁济产科分娩,产后马上被送到ICU,她和《人间世》里的吴莹一样,患的是先心病继发肺动脉高压。这样的病人,我们这里常常遇到。”去年年底开播的医疗纪录片《人间世2》中,有一集名为《生日》,播出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纪录片中很多镜头,医院ICU病房里拍摄的。
观众眼中的惊心动魄,对于ICU医生来说却是日夜坚守的日常工作。皋源教授从事重症医学专业已经二十年,天天与生死边缘的拉锯打交道,让他养成了沉着、坚定、极具韧性的性格和工作风格。“大多数时候我蛮冷静的,只有在抢救时我会急,因为病人的生命安危往往就是一线之间。”
医生的“初心”是什么样的?这个问题其实很难用语言来回答。皋源教授用二十年重症医学第一线的坚守,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
这个孩子叫“靖依”(敬医)
孕产妇的救治,医院ICU的特色之一。年,医院成为首批正式挂牌的上海市危重孕产妇会诊抢救中心,据统计,仁济产科年分娩产妇中70%为高危孕产妇,每年接受转诊而来的高危病人多例,抢救危重孕产妇多例,占上海市的40%左右。
孕产妇的死亡率,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年全世界孕产妇死亡率为/10万。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9.6/10万,上海的孕产妇死亡率更低于全国水平,在3/10万。医院近年来危重产妇抢救成功率高达98%,这个数字的背后,有着ICU医疗团队的默默付出。
年3月14日,2岁的靖依回到了他的出生地医院,靖依的爸爸妈妈说,这个孩子是仁济的孩子,孩子过2岁生日了,一定要带她来看看医院。
年3月6日,靖依母亲剖宫产生下孩子,次日下午因为胸闷去做心脏彩超,发现右侧房室腔内条索样低回声、考虑可能右心血栓形成,此时已是下午五点,考虑母亲病情危重,右心血栓随时可能脱落至肺动脉,导致肺动脉栓塞而危及生命,医院立即组织全院会诊。
当天17点45分,心外科、心内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的主任迅速来到产科重症监护病房。正当全院大会诊拟制定进一步治疗方案时,18点30分,患者突发紫绀、烦躁,随即意识丧失,心率及血压迅速下降并无法测出。所有在场会诊主任、麻醉医生、产科医护人员立即果断抢救。
紧张的抢救不间断地进行着,但患者还是没有生命迹象,一想到初生的孩子即将失去母亲,医护人员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继续按压抢救。经过全体医护人员一个半小时的按压抢救,病人终于恢复了自主呼吸、心率和血压。持续抢救3小时后,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3月8日凌晨,病人意识渐渐恢复,患者在心脏停跳一个半小时后奇迹般的苏醒了。仁济医护人员终于把这位母亲从死神的手里抢夺了回来。
作为抢救靖依母亲的重要负责人,皋源教授见到2岁的靖依,非常欣慰。“靖依”的母亲能够死里逃生是幸运的,医院成功抢救该名肺栓塞产妇,医院综合学科优势以及多科协作的危急重症处置能力。
孩子爸爸说,为了纪念这段经历,他们给孩子取名叫“靖依”,与“敬医”谐音。一方面希望他们的经历告诉身边的人要敬畏医学,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孩子长大后有机会一定要做医生。
这样的故事,在皋源教授的职业生涯中,时有发生,ICU医生的成就感,也来自于一次又一次的救治。
探访医院ICU这天,ICU里正在救治的就有两位产科病人,其中一人产后心脏骤停,经过抢救后被送到ICU,在ECMO(体外膜肺氧合)的支持下继续接受救治。而另一位,已经在ICU救治一周,情况依旧危险。这两位病人都是医学上判定不适宜怀孕生孩子的女性,因为她们自身的疾病,很可能在怀孕和生产的过程中带来生命危险。但产妇执意要生,到了最后一步,ICU医生还是必须全力救治。
肝移植的术前和术后保障,也是皋源团队重要的工作。他介绍说,肝脏捐献者最后的救治是在ICU完成的,ICU医生需要做脏器的维护,这对于肝移植工作至关重要。而另一边,接受移植的患者,有一部分在术前也需要ICU的救治。
“医院肝外科接收了不少严重肝病患者,他们在等待肝源的这段时间里会在ICU接受治疗,他们的病情一般都非常危重,怎么能维持他们的生命,延长他们等待的时间,就成为了ICU的责任。这些病人都是肝衰竭病人,肝衰竭的死亡率本身很高,所以难度非常大。”皋源说。
救治重病人,压力与成就感并存
医院综合ICU病房收治的病人以外科术后病人为主,其中肝移植病人、产科病人以及其他接受手术后的重症病人是ICU主要的患者来源。经过十多年的积累,医院重症医学团队在脓*症引起的感染性休克、呼吸系统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救治上积累了很多经验,抢救成功率比较高。
“感染性休克全世界的死亡率在40%左右,医院的死亡率控制在10%多。”皋源解释,比较低的死亡率可能与病种特征有关,但仍然能够体现医院ICU在救治上的规范性,体现了ICU救治的综合水平。
上午十点半,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医院ICU病房外病床进进出出,这个时间段,是病人转进和转出的时间——经过ICU救治后病情稳定的病人,被转到普通病房,这时,家属往往长舒一口气,脸上露出久违的轻松;而转进ICU的患者,意味着病情危重。因此,ICU病房又被称为“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ICU的出现只有60年左右的历史。年,南丁格尔提出手术后的病人需要集中在一起接受康复治疗,这是ICU理念的雏形。年,丹麦哥本哈根爆发脊髓灰质炎并迅速席卷全球,大量病人死亡,医院动用50多台“铁肺”(现代呼吸机的雏形)来抢救呼吸衰竭的病人。
同期,高级麻醉师Ibsen医院组织包括医疗、麻醉、护理在内的多个专业的专家队伍,建立起一个拥有张床位的抢救单位,通过持续手动通气的方法来帮助那些呼吸肌麻痹的患者渡过难关。这个多学科的医疗单位就是ICU体系的最早尝试。“铁肺”的应用和人工气道持续手法通气使脊髓灰质炎患者的病死率由87%迅速下降到40%以下,这大大激发了危重症医学的崛起,也成为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中国ICU的发展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医院首先建立了ICU病房。非典疫情和汶川地震,使得重症医学的重要性突显,年,重症医学单独成科。如今,ICU医院必不可少的科室,重症医学专业的水平直医院的综合救治能力。
年,医院当时的麻醉科主任杭燕南教授建立外科监护室,曾经在非典疫情、甲流感染等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杭燕南教授的带领下,皋源从麻醉医生转型为重症医学专业医生,在一线救治重症病人虽然压力巨大,但皋源发现,这是他更为热爱的专业。年2月医院重症医学单独成科,皋源教授开始担任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负责医院两个院区34张ICU病床的管理工作。虽然床位数不算最多,但医院ICU工作量大,每年收治多名病人,抢救总体成功率达90%以上。
人文导师:传承医者初心
做了二十年ICU医生,现在又是ICU病房和重症医学专业的负责人,皋源却从没有“高调”过。“我们想尽办法救治病人,救治能够成功是我们的职责。”
皋源教授说,在时刻都有可能与死神相伴的ICU,高强度的思维运转和高密度的工作压力是临床医生所面临的巨大考验,任何一个疏忽纰漏都有可能造成天翻地覆的变化,因此规范而缜密的诊疗过程是医疗质量的保证。这要求每一位重症医学的医务人员不仅拥有过硬的临床技能、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处变不惊的心理素质,还需要遵守严谨而规范的诊疗操作流程,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治疗效果,实现仁术济世,救死扶伤的理想。
二十年职业生涯,皋源“感慨颇多”,他把这些经验和感悟,都用到对年轻人的培养中。
年,医院遴选10位资深的医生,担当临床医学院学生们的“人文导师”,皋源就是其中之一。医生是一个特殊的职业,作为医生,必须兼具技能与理想,“人文导师”所要做的,就是为年轻的医学生点亮一盏理想的灯塔。
一位参与人文导师面对面讨论的临床医学生写道:“皋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我们讲述了医生如何理智看待病人生死这一问题。他告诉我们,一开始做医生,对自己救不了的病人会感到束手无策、感到愧疚,心里一直有个疙瘩。时间久了,这种感觉渐渐没了。转变的原因是,知道了医学的能力是有限的,医学的发展是残忍的,我们要将这种束手无策感变为推动医学发展的动力。”
皋源认为,让医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职业,是成为医生的第一步,也是坚守这份事业的第一步。
电视剧情节里,医生对病人的救治仿佛都是发生在很短时间里的紧急事件,但皋源说,真实的ICU病房里,对病人的救治不是一天两天,病人的病情可能反反复复、起起伏伏,过程中医生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紧张、焦虑的情绪肯定会有。
ICU医生面对的压力,比其他科室的医生更大。这么多年的职业生涯中,皋源也遇到过顶不住压力的年轻人,最后由于无法承受,而离开了这个岗位。“我觉得医学生要清醒、理智地认识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医生,坚守、坚持是最重要的。”
近几年,中国重症医学专业发展迅速,ICU救治能力不断提高,面对巨大的需求,ICU医生的缺口也非常大,皋源希望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并留住他们。ICU病房的工作对医生要求高,由于病人疾病、手术千差万别,需要医生对各种疾病、手术都要熟悉。而且,ICU医生对病情的判断要敏锐,果敢,不能犹豫。皋源常常告诉年轻医生,应对压力最好的办法是提升能力,能力提升了,遇到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
皋源的这种执着与坚持,很大部分来自家庭的影响。他出生于医生家庭,父亲是皮肤科医生,母亲是护士长。皋源小时候,父亲经常不在家,后来他才知道,父亲参加麻风病防控工作,在偏远的第一线为病人服务。
“麻风病是一种传染病,人们为之色变,长大以后我问过父亲,你怕不怕被感染?父亲说,既然是医生,那就是职责。”父亲,成为皋源一生的榜样。
“我从我父亲身上看到,我们做医生,初心是治病救人。如果想发财,没有必要做医生。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知道这是一个辛苦的行业,终身学习,你的业余时间肯定跟别人不一样。而且医学是经验科学,在临床上要花时间,不可能轻轻松松学会。出发的时候要想清楚。”皋源把这些最朴素却又是最真诚的话,告诉年轻的医生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