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智教授以“化痰瘀、调气血”心法治疗慢性咳嗽经验拾撷
焦蕊,庞立健,吕晓东,马智
摘要:
马智教授认为慢性咳嗽属“内伤咳嗽”,以气病为始,痰热、肺燥为病机关键,痰瘀搏结,痹损肺络为果,肺气上逆而发为咳嗽。提出化痰瘀、调气血是治疗慢性咳嗽的重要心法,治疗时应调和气血,贯穿始终;痰瘀同治,清宣截断;久病言瘀,络通肺愈;辨因论证;脏腑皆重,善用经方,要药达所。注意整体观念,巧选方药,收效显著。
关键词:慢性咳嗽病因病机化痰瘀调气血经验总结
慢性咳嗽是指以咳嗽为主症或惟一症状,病程持续8周以上者,常见于咳嗽变异性哮喘、胃食道反流、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及变异性咳嗽等疾病中[1-2]。近些年来,随着自然环境恶化及药物滥用无度,慢性咳嗽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约占呼吸科门诊20%-30%[3]。由于慢性咳嗽病情易于反复,且常迁延不愈,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了严重的负担。目前,西医多选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抑制胃酸等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其副作用较多,患者依从性较差。
马智(-)教授为国家级名老中医,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马老从医、执教四十余载,谙熟医理,勤于临证,擅治风温肺热病、咳嗽变异性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顽固性失眠、眩晕、癫痫、抑郁症等神经系统疾病及慢性结肠炎、胃炎等脾胃系统疾病[4-9]。基于数十年中医内科的临证经验及领悟思考,马老提出“气病百病生”、“无痰不作病”、“久疾无不瘀”病因病机观,总结出“化痰瘀、调气血”的内科杂症治疗六字心法[10-12]。
与西医相比,基于“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优势理念的中医学在慢性咳嗽的治疗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马智教授临证经验丰富,针对慢性咳嗽见解独到,灵活运用“化痰瘀、调气血”心法治疗本病取得了较为显着的疗效。笔者有幸跟师,侍其左右,颇有感触,故将马老治疗慢性咳嗽之临床经验加以总结,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思路。
1.“化痰瘀,调气血”心法
1.1心法肇始
马智教授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及病机的演变,主要取决“天时”、“地势”、“人化”三个方面的综合定位,即“三相鼎立”之说。马智教授通过总结其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辽沈地区高血压、冠心病、咳嗽等高发病的病理因素以痰瘀为主者居多,若未成痰瘀者则多以气血论治。马老紧抓“痰”、“瘀”、“气”、“血”四字,提纲挈领,执简驭繁,指导临证用药,收效显著。思其原由,乃因辽沈地势平坦、风寒肆虐、气候干燥,居民性格粗犷急躁,素爱饮酒交友,嗜食肥甘辛咸为该地区“天时”、“地势”、“人化”之特点。马智教授据此并结合临床实践,“化痰瘀、调气血”临床诊疗六字心法,为临证经验的高度凝练。
1.2心法理论
马智教授熟读医籍,会先贤之意,认为“气病”为诸病发生发展的始动环节。指出人体发病之初始,伤在气,无迹可寻,若伤在血,即有踪可觅。病久气血皆伤,痰瘀易成,则走窜不定,诸症丛生。因气乃血之帅,气可布津行血,气充则气畅血行津液得以输布,气虚则易滞血瘀痰凝,故临证有气虚致痰,气虚致瘀,气滞致痰及气滞致瘀,久病入络,进而出现络脉功能气机失调,出现痰瘀互相搏结之证,又会阻碍气机,致痰瘀复生。如此循环往复,出现一系列络气不荣、痰瘀阻络等络病之证[13]。所以“气”、“血”、“痰”与“瘀”四字实为内科杂病病势、病位的发展路径:初在气,次伤血,久则生痰瘀。临证之时,不同疾病不同阶段表现形式不同,但总不离此四字。故而马智教授言“化痰瘀”,乃除成形之邪也,“调气血”,为防无中生有也。此外马智教授根据“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津血同源”之理,气血痰瘀四者互为因果,病机繁杂,故总结出在临证之时,应分清主次急缓。
2.慢性咳嗽中医研究进展
慢性咳嗽属中医学“咳嗽”病中的“久咳”、“顽咳”、“久嗽”、“内伤咳嗽”等范畴。慢性咳嗽的病因为内邪与外邪合并,寒邪客于肺脏,外感六淫邪气侵袭肺脏,则导致肺脏的气机逆乱,最终导致咳嗽迁延不愈,而发为慢性咳嗽。有学者认为[14],慢性咳嗽的病因有多种,即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即每个脏腑都是导致咳嗽的潜在病因,根据病因的不同,可以将该病的病机分成心咳、小肠咳、肺咳、大肠咳、肝咳等,并根据病因病机的不同进行辨证论治。有学者[15]收集到例慢性咳嗽的患者,将其病情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分析得出慢性咳嗽的的病机大致可以分为7个证型,即燥邪伤肺证,风寒犯肺证,痰热阻肺证,风盛挛急证等。亦有学者[16]通过归纳分析,结果得出可将慢性咳嗽大致分为3个证型,即湿热壅肺证,风邪恋肺证,寒饮停肺证。基于以上可见,目前,对于慢性咳嗽的具体证候分型尚未统一,因此,对于该病的的辨证论治体系亟待基因不完善和规范。在治疗方法上,有从风、燥、痰的角度进行论治,有从肺胃、肺肾、少阳的角度进行论治,均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例如韩桂林[17]等常采用苏*止咳汤为基础方进行加减处方,从“风邪”的角度进行治疗。
2.1气病为病之始
气者,乃人生命活动之基,脏腑功能活动之表。《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医源》云:“咳嗽之因,大要有三:一由气之滞而不宣;一由气之逆而不顺;一由气之虚而不固。”马老揣古人之意,结合临证所得“气病百病生”的观点,认为气病是慢性咳嗽发生发展的始动环节。《素问》载“五气所病……肺为咳”,《医述》云:“肺不病不咳……”,马智教授认为咳嗽不只在肺,却总关乎于肺。慢性咳嗽者,盖外感六淫或内伤七情,侵犯机体,正气亏虚,不足以御邪,外邪侵犯肺府,肺失宣发肃降,气机失常,迫气上逆,故而作咳。复而久病迁延不愈,必会累及脾土、肾水,加之“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日久三脏气虚,虚则无力亦可成滞,肺气郁滞,气运不畅,亦可见咳,病实难愈。故而马智教授总结出气病为慢性咳嗽发病的始动环节,且贯穿疾病全过程。
2.2痰热、肺燥为病机关键
《河间六书·咳嗽》中指出:“惟湿病痰饮入胃,……止于肺则为咳嗽”。清·喻嘉言基于张仲景的理论基础,将咳嗽列于“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提出咳嗽必因之为痰饮。马智教授指出辽沈地区风寒肆虐、气候干燥,居民嗜好饮酒,嗜食肥甘辛咸,故而此地咳嗽患者初期,无论外感寒邪、还是内伤痰气、都以化热者居多,即痰热伤肺。临床表现与风温肺热病相似,以燥热伤阴为主,此为正邪交争之时,为治疗的关键时期,然失治、误治,病程日久者,邪气郁而化热,热邪灼伤津液,耗伤气血,炼液为痰,痰热相互搏结,迁延难愈。再者,外感六淫之气皆可损伤肺脏,发而致咳,并尤以燥邪为最。此乃因肺者,属金,位居西方,西方生燥肺气通于燥气,燥气化为燥淫,燥淫侵袭肺脏,则致肺肃降失常,肺气上逆,从而致咳。是以若能初期清热化痰,截断病邪,则无慢性之咳者。再者,慢性咳嗽者,肺气亏虚或肺气壅塞(即气病),行津无力,津停痰凝,久而郁积化热,热邪灼伤津液,炼液化而为痰,痰热搏结,灼伤气阴,更致气病。肺乃娇脏,痰热灼津,而津伤化燥,内燥亦可伤肺,终致肺咳。故而马智教授认为痰热与肺燥为慢性咳嗽的病机关键。
2.3痰瘀搏结,痹损肺络为果
痰者,津液之余也,瘀者,血之结者,《明医杂著》“津液者,血之余,行乎脉外”,故津血同源。是以痰能致瘀、瘀可致痰,痰瘀相关,互为因果。故而马智教授指出慢性咳嗽者,气病则引起行血、运津无力,血停化而为瘀,津停化而成痰,痰瘀搏结,痹阻气机,缠绵不愈,依据叶天士:“久发、频发之恙,必伤及络,……久病必瘀闭。”可知痰瘀相互搏结为患,久而不愈者,必入血入络,痹阻肺络,络体细小,易入难出,病邪郁而成热,化火,火、热灼伤气血津液,亦使气血津液亏虚,火、热炼化津血亦会形成痰瘀,故而会引起痰瘀火热痹损肺络之果,发为肺咳。
3.“化痰瘀、调气血”心法在慢性咳嗽治疗中的运用
马智教授指出慢性咳嗽以气病为始,痰热、肺燥为病机关键,痰瘀搏结,痹损肺络,肺气上逆而作。病程漫长,内外合邪,入络入血,治疗以“化痰瘀、调气血”心法时具有以下特点:
3.1调和气血,贯穿始终
《本草衍义总叙》载:“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素问·调经论》指出:“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马智教授认为咳嗽、吐痰,概而言之,乃气血津液失常所得,如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咳嗽总论》所言:“人之所以滋养者,唯气与血”。是以把调和气血之法,作为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并且需贯穿始终。慢性咳嗽,肺气不得宣降,当以桔梗、杏仁、款冬花之品,调理气机,慢性病程迁延日久,累积脾肾,当辅以*芪、山药等补脾肾气之药,配合以川芎、当归、阿胶、三七等以活血补血、行气活血之药。
3.2痰瘀同治,清宣截断
马智教授指出痰者,津所化也,瘀者,血之结者,痰能导瘀,瘀可致痰,痰瘀搏结,致病复杂,变证丛生,故不可单治“痰”或单化“瘀”,需化痰活血,痰瘀同治,故是以赤芍、牡丹皮与款冬花、麦冬常配合使用。此外马老认为此病多从气病而来,外感而发,当在初期痰热之处,自拟清肺消炎饮以清热解*,宣肺平喘,卫气同治,截断病邪。当病邪缠绵入血,化热伤津,燥化伤肺后,当清润肺阴,多用玉竹、石斛之属。
3.3久病言瘀,络通肺愈
依叶天士“初病在气,久必入血”、“久病入络”、“络主血,久病血瘀”之言,马智教授亦认为久病、难病肺仅识瘀,亦要瘀之来,“久疾无不言瘀”,慢性咳嗽常为日久迁延不愈,则必有瘀血痹阻肺络,肺络闭塞不通,气机宣降不畅,故应予以应用活血通络之品,如当归、川芎、桃仁等。叶天士亦云:“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虫奴疏逐……”,虫类药药力峻猛,擅于通经活络、攻逐破坚、起效迅速。慢性顽固性咳嗽者,病势缠绵、迁延,瘀浊、瘀血沉锢于肺络,闭塞不通,久而难愈者,并可应用全蝎、蜈蚣等,搜剔络邪的虫类药品,用以达成活血逐瘀通络,松透病根之功效。
3.4.辨因论证,脏腑皆重
马智教授“化痰瘀、调气血”心法以疾病的传导中介或病理产物即“气血”、“痰瘀”为根本着眼点,参考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疾病初伤在气,若无理化检查之异常,则应病因辨证,若无明显病因,可据临床表现审因论治,并根据天地之气的盛衰,调以对治之法,观其见效之缓速,其速者气病,而缓者或可夹有痰瘀。在辨证方法上,马智教授强调脏腑辨证,他认为,脏腑辨证的实质是根据脏腑的病理功能状态,以整体思维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存在病变部位的脏腑,由于何种病因引起精气血津液等的盛衰,以及脏腑病变的传变规律和预后预测等。慢性咳嗽,多表现为无明显理化检查的异常,初期应以病因进行辨证论治,结合“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对其辨证治疗需考虑到脏腑皆重,气血详看,要把握整体观念,不可以偏概全。
3.5善用经方,要药达所
马智教授善用经方验方、小方予以化裁组合,常谓:“先人遗留之方,施药精炼,久经临床诊治验证,如明其理法,尊其准绳,运用得当,则疾病应手而解”,针对慢性咳嗽患者,常选以止咳散、沙参麦冬汤化裁。此外马智教授善用“要药”直达病所,如针对肺火者,常以大青叶、鱼腥草、*芩;针对咽喉喑哑不利者,可予桔梗开咽利喉。
4.病案举例
病例1:李某,女,66岁。年2月21日初诊。咳嗽反复发作3年,加重5天。患者3年来反复发作咳嗽、咳痰,咯血,5天前因受凉感冒后引起咳嗽加重,咳吐*黏痰,痰量多,于家中自服复方甘草片,症状未见好转遂来诊。就诊时症见:咳嗽,咳吐*黏痰,偶有痰中带血,色鲜红、暗红混合,喘促气短,咳时痛引胸胁、胀满不适,舌质红,舌苔白干,脉滑数。查体肺部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啰音。肺CT:双肺支气管管腔增宽。西医诊断:支气管扩张症。中医诊断:咳嗽(痰热壅肺证)。治疗原则:清热化痰,肃肺止血。拟方予清肺消炎饮加减:麻*15g,杏仁15g,石膏30g,炙甘草15g,*连15g,*芩15g,金银花15g,大青叶15g,鱼腥草25g,款冬花10g,川贝10g,地骨皮15g,桑白皮15g,三七粉5g(冲服),7剂水煎服。
二诊(年2月28日):咳嗽、喘促有所好转,咳痰色*白相兼,易咳出,量有所减少。已无痰中带血,偶有喘促气短,胸闷,舌质红、苔薄白,脉滑略数。继服上方7剂。医嘱同前。
三诊(年3月7日):咳嗽喘促症状明显好转,白天偶有咳嗽,痰白量中等,无咯血。舌质红,苔薄白,脉沉滑。患者咳痰由*转白,说明热势已去,此方有效。现咳吐白痰,无其他不适症状,但痰湿未去。上方去三七、石膏、鱼腥草,加*芪50g,太子参25g,山药15g,橘红30g,继服14剂。后随访已愈。
按:此患者考虑为内伤咳嗽中痰热壅肺之证型。患者反复发作性咳嗽咳痰3年有余,是肺脏疾病迁延不愈,肺脏虚弱,易感外邪,5天前因受凉感冒后咳嗽加重,外邪侵袭后,入里化热,邪热壅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致咳;热邪灼伤肺津,炼液为痰,故可见咳吐*黏痰,量多,其证属热;热灼津伤,损及肺络,则可见咯血;故治疗予以清热化痰肃肺止血之法。拟方以清肺消炎饮加减,方中*芩、*连、金银花泻火解*,清上焦实热;大青叶、鱼腥草性寒降泄,清解肺脏之热;麻杏石甘辛凉清热,以宣降肺气,止咳平喘;川贝、款冬润肺化痰止咳;加入桑白皮、地骨皮是以增强清泻肺热、化痰之功效;三七化瘀止血。二诊症状转好,继续服用,增强疗效。三诊无咯血,咳痰减轻,痰色转白,肺热渐清,可去三七、石膏、鱼腥草,加*芪、太子参以固其本,山药健脾益气,橘红以燥湿化痰。整个治疗过程,初期应用清热解*之方药,清除肺热后,又截断病邪传变,清热调气化痰,解*凉血防变,紧扣“化痰瘀,调气血”心法。
病例2:张某,男,53岁。年4月11日初诊。干咳少痰2年余,加重2周。患者自2年前开始出现干咳、少痰,痰黏不易咳出。近2周来干咳次数渐多,时咳痰中带有血丝,今为求中医治疗来诊。既往糖尿病病史5年余。就诊时症见:咳嗽,干咳为主,咳痰量少、难咳出,咳痰中带有血丝,口舌、咽部干燥,喜饮,小便调,大便干,夜寐尚可。舌质红,苔薄*、干,脉细数。肺部查体:双肺呼吸粗音,未闻及干湿啰音。胸片:双肺纹理增强。西医诊断:慢性支气管炎。中医诊断:咳嗽(阴虚肺燥证)。治以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拟方予滋阴润肺止咳汤加减。处方:石膏25g(先煎),苦杏仁15g,桑叶15g,沙参25g,麦冬25g,玉竹15g,石斛15g,阿胶15g(烊化),枇杷叶15g,炙甘草15g,三七5g(冲服),每日一剂,水煎服,连服两周。同时嘱患者忌辛辣,戒暴躁。
二诊(年4月25日),患者干咳次数较前减少,咳痰偶可见血丝,口干咽燥,乏力气短亦有所减轻,饮食正常,大便干。故前方加入玄参10g、生地15g以增液行舟,润燥通便。继服两周。服法同前,医嘱同前。
三诊(年5月9日):患者干咳次数较初诊有所减少,并已痰中无血丝,诸证较前好转,自觉较前有力,大便正常。上方去三七,继续服用两周,服法同前,医嘱同前。2周后随访,患者自述干咳几乎未明显发作。
按:本案患者证属素体阴虚,阴虚肺燥,肺失润降,肺气上逆,所致咳嗽;阴虚虚火内扰,热邪灼伤肺络,迫血妄行,故可见咯痰带血;虚火内扰,耗伤津液,炼液为痰,故咳痰量少并难咳出;津液耗伤,故口舌咽部干燥,喜饮,大便干;舌质红,苔薄*且干,脉细数,均属阴虚肺燥之证候。马智教授治疗肺燥之证,苦甘辛凉并用,以清燥救肺汤加减,自拟滋阴润肺止咳汤,是在清燥救肺汤的基础上,去胡麻仁、人参,加川贝、沙参、款冬花。石膏清肺热、生津止渴;桑叶清润肺中燥热;沙参、麦冬合用,养阴生津,宣中有清,清中有润;玉竹、石斛生津止咳;苦杏仁止咳化痰;枇杷叶清肺下气,止咳;川贝、款冬止咳化痰;阿胶养阴润肺补血并与三七共同发挥止血之效;炙甘草可补脾益气,培补脾土以生肺金。二诊,患者大便仍干,故加入玄参、生地、并与原方中麦门冬组合,以发挥增水行舟之功,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腑气通则肺气得降。三诊干咳见好转,诸证向愈,示肺之气阴充盛,脾胃之气健旺,润降如常,纳运得利。整个治疗过程中,紧扣“气”、“血”、“痰”、“瘀”,并兼顾他脏,辩证论治,注重整体观念。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39(5):-.
[2]贾明月,张纾难.基于中国《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医部分”慢性咳嗽病因病机的认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38(09):-.
[3]PETERGGIBSON,ANNEEVERTIGAN.慢性难治性咳嗽的管理[J].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19(6):-.
[4]王玲,马智.马智治疗眩晕临床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42(7):-.
[5]王丽.马智教授应用解郁汤辨证加减治疗内科疾病经验[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7(6):-.
[6]曲妮妮,马智.马智教授应用加减止嗽散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经验[J].中医药学刊,(2):-.
[7]王镁,邢玉庆.马智教授应用疏肝法治疗多种内科杂病经验[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6(6):-,.
[8]李小娟.马智临证诊疗经验举隅[J].上海中医药杂志,,43(7):1-2.
[9]王哲.马智教授治疗风温肺热病经验摭拾[D].沈阳:辽宁中医学院,.
[10]宫成*,李小娟.马智教授“化痰瘀、调气血”心法在络病治疗中运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7(8):23-25.
[11]吕晓东,李小娟.悬壶撷英一马智临证经验集[J].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2]庞立健,吕晓东,刘创,等.国家级名老中医马智教授治疗内科杂病“化痰瘀、调气血”心法拾撷[J].中华中医药学刊,,38(3)33-35.
[13]王帅,王新华.慢性咳嗽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陕西中医药大学学报,,39(1):-.
[14]石莉.杏苏散治疗风寒袭肺型小儿急性咳嗽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10(14):19.
[15]疏欣杨.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慢性咳嗽中医证候学研究[J].环球中医药,7(6):-.
[16]林彬.慢性咳嗽伏邪病机认识探讨[J].现代中医临床,24(5):1-4.
[17]韩桂林.基于数据挖掘的晁恩祥教授治疗慢性咳嗽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10(10):-.
本文参考文献
[1]焦蕊;庞立健;吕晓东;马智.马智教授以“化痰瘀、调气血”心法治疗慢性咳嗽经验拾撷[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1-10.
编辑吴桐
校审盛野
总校审于睿智
吕门优选打赏